《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02期 228-232   出版日期:2018-05-17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室温与超低温时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的屈强比


屈强比是钢材在一定温度时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屈强比小,钢材从屈服到断裂的塑性变形阶段长,成形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小,对冲压成形有利,但屈强比过小,表明钢材强度的利用率偏低,不够经济;屈强比较大,钢材强度储备适中,材料利用率较大,但屈强比过大,表明钢材强度储备过小,脆断倾向增加,不够安全,钢材冲压成形难度也增大。因此,屈强比是衡量钢材在一定温度时强度储备、安全性及加工难易程度等方面的量度,是合理选择钢材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液化天然气、液氮、液氧、液氢与液氦等低温或者超低温液化气体在航天航空、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深冷容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3];研究深冷容器用钢的超低温屈强比,是深冷容器设计与制造的基础工作之一[4-7];奥氏体不锈钢S30408是制造深冷容器的常用钢材,其超低温屈强比值得研究。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8-9],构建了不同温度屈强比的评价方法,基于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在室温与液氮温度时的拉伸试验数据[4-6],在双侧置信度为99%时[10-12],分别获得了屈强比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的取值范围,并比较与评价了屈强比的变化。1 基本理论与评价方法1.1 确定评价指标在不同温度时评价钢材屈强比,一是在不同温度时分别确定屈强比真值的取值范围,二是比较屈强比在不同温度时的真值是否发生改变,并进行显著性评价;三是比较屈强比在不同温度时的精度,即评价有限的有效试验数据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8-9],在不同温度时,假设钢材屈强比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无限总体,其真值包括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等三个确定量,它们都是描述总体特征的量度。从工程实践与数理统计的角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无限的试验获得钢材屈强比的真值,而是通过有限的试验,获得样本有效的试验数据,对屈强比的真值取值范围进行估计。通过比较屈强比在不同温度时真值的取值范围,就可得到评价结论。均值的取值范围是描述样本与总体之间准确性趋势的量度;标准差是描述样本与总体之间集中性的量度;变异系数为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是描述样本与总体相对接近程度的量度,变异系数小,表示样本与总体之间接近,精度高,反之,变异系数大,表示样本与总体之间分散,精度低,显然,变异系数是描述精度的最重要指标。在相同置信度下,当温度不变时,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真值的取值范围越窄,表明其真值变化范围越小;在不同温度时,如果描述总体特征的某一真值取值范围不重合,表明该真值在不同温度时发生显著改变;如果描述总体特征的某一真值取值范围部分重合或者全部重合,表明该真值在不同温度时变化不显著或者没有变化[13]。根据以上分析,在不同温度时,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真值的取值范围,是比较与评价钢材屈强比变化的三个指标;屈强比样本有限的有效试验数据,是定量比较与评价的基础。1.2 样本的有效试验数据统计对于温度为t的相同钢材,假设其屈服强度[ReLt]与抗拉强度[Rmt]是随机变量,则屈强比[γt]为: [γt=ReLtRmt] (1)屈强比的相应统计量为:[γti=ReLtiRmti] (2)式(1)~(2)中,[γti]为t温度时屈强比的第i个统计值;[ReLti]为t温度时屈服强度的第i个有效试验数据,MPa;[Rmti]为t温度时抗拉强度的第i个有效试验数据,MPa;i为序号,i=1,2,…,[nt];[nt]为有效拉伸试验数据组数。屈强比样本的平均值与精密度分别为:[γt=1nti=1ntγti] (3)[St=1nt-1i=1ntγti-γt2] (4)式(3)~(4)中,[γt]、[St]分别为屈强比[γt]的样本平均值与精密度。1.3 评价指标取值范围1.3.1 均值取值范围 双侧置信度为(1-α)时,均值μt的取值范围[8-9]为:μt∈[μtmin,μtmax] (5)其中[μtmin=γt-Stnt-1Tp-1,1-0.5α] (6)[μtmax=γt+Stnt-1Tp-1,1-0.5α] (7)式(5)~(7)中,[μtmin]与[μtmax]分别为t温度的均值在双侧置信度为(1-[α])时的下限与上限;[Tnt-1,1-0.5α]为T分布系数,由自由度([nt]-1)与双侧置信度(1-[α])查得。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双侧置信度中的[α],是指将满足式(5)的μt,误判为μt<μtmin或μt>μtmax的风险概率各为0.5[α]。文中取[α]=0.01,所用的T分布系数见表1[8-9]。1.3.2 标准差取值范围 双侧置信度为(1-[α])时,标准差σt的取值范围[8-9]为:σt∈[σtmin,σtmax] (8)其中[σtmin=nt-1χ2nt-1,1-0.5αSt] (9)[σtmax=nt-1χ2nt-1,0.5αSt] (10)式(9)~(10)中,[σtmin]与[σtmax]分别为t温度的标准差在双侧置信度为(1-[α])时的下限与上限;[χ2nt-1,1-0.5α]与[χ2nt-1,0.5α]为[χ2]分布系数,分别用(nt-1)与(1-0.5[α])或0.5[α]查得。这里取α=0.01[13],所用[χ2]分布系数见表2[8-9]。此处双侧置信度中的[α],是指将满足式(8)的σt,误判为σt<σtmin与σt>σtmax的风险概率各为0.5α。1.3.3 变异系数取值范围 双侧置信度为(1-[α])时,变异系数C t的取值范围由式(5)与式(8)可得:C t∈[C tmin,C tmax] (11)其中C tmin=σtmin /μtmax,Ctmax=σtmax /μtmin (12)式(12)中,Ctmin与Ctmax分别为t温度的变异系数在双侧置信度为(1-[α])时的下限与上限。此处双侧置信度中的[α],是指将满足式(11)的CA误判为Ct<Ctmin或Ct>Ctmax的风险概率各为0.5α。1.4 比较与评价如果在温度分别为A与B时,通过拉伸试验获得钢材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效试验数据,作变换t→A与t→B,根据式(2)~式(12),可分别得到屈强比在温度为A与B时的均值μA与μB,标准差σA与σB以及变异系数CA与CB的取值范围,对取值范围进行比较,可评价不同温度时屈强比的变化。1.4.1 均值 1)若 μAmin≥μBmax (13)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均值明显低于A温度的。2)若 μAmax≤μBmin (14)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均值明显高于A温度的。3)若 μBmin<μAmax<μBmax (15)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均值增加不明显。4)若 μAmin<μBmax<μAmax (16)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均值降低不明显。1.4.2 标准差 1)若 σAmin≥σBmax (17)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标准差明显低于A温度的。2)若 σAmax≤σBmin (18)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标准差明显高于A温度的。3)若 σBmin<σAmax<σBmax (19)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标准差增加不明显。4)若 σAmin<σBmax<σAmax (20)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标准差降低不明显。1.4.3 变异系数 1)若 CAmin≥CBmax (21)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变异系数明显小于A温度时的,即屈强比在B温度的精度明显高于A温度的。2)若 CAmax≤CBmin (22)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变异系数明显大于A温度时的,即屈强比在B温度时的精度低于高于A温度的。3)若 CBmin<CAmax<CBmax (23)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变异系数增加不明显,即在温度A与B时,屈强比的精度没有明显变化。4)若 CAmin<CBmax<CAmax (24)表明B温度时的屈强比变异系数降低不明显,即在温度A与B时,屈强比的精度没有明显变化。2 不同温度有效拉伸试验数据统计为讨论方便,将室温定义为A温度,液氮温度(0 ℃~-196 ℃)定义为B温度。文献[4-5]通过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标准试样的室温(A温度)拉伸试验[14],获得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5组数据;文献[6]通过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标准试样的超低温(B温度)拉伸试验[15],获得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60组数据。在样本试验数据有效性的双侧置信度为99%时[10-13],将A温度与B温度时获得的样本有效试验数据分别列入表3与表4中,将表3与表4中不同温度屈强比有效数据代入式(3)与式(4),可分别得到不同温度屈强比的平均值和精密度列入表5中。3 不同温度屈强比的比较与评价在双侧置信度为99%时,分别比较屈强比的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取值范围,可评价室温(A温度)与液氮温度(B温度)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的改变。3.1 均值的比较与评价对于室温(A温度)与液氮温度(B温度)时的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将表5中屈强比有效数据的统计值代入式(5)~式(7),分别得到屈强比均值μA与μB取值范围:μA∈[0.397 0,0.426 0],μB∈[0.293 7,0.320 7] (25)由式(25)可知,μAmin与μBmax 的关系满足式(13),表明B温度时屈强比的均值明显低于A温度时的,即室温降至液氮温度是降低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均值的有效方法。3.2 标准差的比较与评价将表5中不同温度屈强比的统计值代入式(8)~式(10),分别得到屈强比标准差σA与σB取值范围:σA∈[0.003 3,0.027 7],σB∈[0.031 1,0.050 2] (26)由式(26)可知,σAmax与σBmin的关系满足式(18),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标准差明显大于A温度的,即室温降至液氮温度时,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的标准差显著增大。3.3 变异系数(精度)的比较与评价将式(25)、式(26)代入式(11)与式(12),分别得到室温(A温度) 与液氮温度(B温度)的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变异系数CA与CB的取值范围:CA∈[0.007 7,0.069 7],CB∈[0.097 0,0.170 9] (27)由式(27)可知,CAmax与CBmin的关系满足式(22),表明B温度的屈强比变异系数明显大于A温度,即室温降至液氮温度时,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精度降低明显。4 结 语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钢材在不同温度时屈强比变化的比较与评价方法,基于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在室温与液氮温度时的有效拉伸试验数据,在双侧置信度为99%时,从均值、标准差与变异系数三个评价指标,比较与评价了室温与液氮温度时屈强比的变化规律。1)室温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的均值不小于0.397 0并不大于0.426 0,标准差不小于0.003 3并不大于0.027 7,变异系数不小于0.007 7且不大于0.069 7。2)液氮温度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屈强比的均值不小于0.293 7且不大于0.320 7,标准差不小于0.031 1且不大于0.050 2,变异系数不小于0.097 0且不大于0.170 9。3)对于非预应变奥氏体不锈钢S30408,从室温降至液氮温度时,屈强比均值显著降低,而标准差明显增大,变异系数也随之显著降增大,表明随着温度的下降,屈强比的变化范围显著变大,精度降低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