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年10期 27-30   出版日期:2009-10-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国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随之进入大众化。最新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而在1999年,这一数字还不足85万人[1]。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倍受瞩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200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要求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理性地规划未来职业的发展,并努力学习,勤于实践,补短扬长,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及社会适应力。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的理论及实践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借鉴其经验,对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一、职业发展理论概述职业发展教育又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起源于美国的职业指导,自上世纪初诞生以来,经历了指导式咨询、非指导式咨询和生涯辅导的发展过程,产生了特质因素理论、发展性理论、类型学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20世纪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创始人帕森斯(Frank Parsons)创建了特质—因素理论,对职业发展理论有着巨大影响的特质—因素理论随着心理测量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地应用。特质—因素理论认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特质,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职业指导者要根据人的特质分析,帮助其找到最能体现和发挥特性的工作。萨帕认为,职业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六十五岁以上)。成长阶段的特征是能力、态度、兴趣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探索阶段的特征是职业选择的范围缩小,但尚未确定;在建立阶段,通过工作尝试与经验积累而达到稳定;维持阶段的特点是为了改善工作职位和状况而不断调整;衰退则是退休后,逐渐减少工作时间。1990年萨帕修正了他的发展阶段理论,引入了循环(cycling)和微循环(minicycle)概念。他认为,从成长到衰退的5个阶段,是一般性的规律,而具体到某个个人,他在成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内都可能存在从成长到衰退的微循环。霍兰德(John Holland)创建的类型学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最为简便的职业发展理论之一。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遗传因素和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个体独特点的个人导向。类型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体所选择的职业须与个人导向相符,只有那些能满足个人需求的职业角色才对个体有吸引力。个人导向是否明确,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关键。例如;社会导向的人,喜欢与人互动的工作,如教师、客户服务等;机械倾向的人,喜欢安静地工作而尽量避免社交活动;追求审美体验的个人,会倾向从事艺术类的工作。自我导向同职业要求之间的同质,是职业发展的最佳途径[23]。二、国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的特点(一)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制度化美国政府20世纪70年代出台了《生计教育法案》,20世纪90年代又颁布了《学校—就业法案》(SchoolToWork),强制学校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合理选择职业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文件,强调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应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近年来,澳大利亚通过国家立法,制订了“职业发展纲要”(Career Development Guidelines),成为指导学校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评估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通过立法的形式,使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有了制度上保障,确保大学生能接受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第10期邹小荣:国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1卷
(二)师资队伍专业化、专家化欧美国家从事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人员专业化水平很高,如美国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的职业顾问,要求有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他辅导人员也必须有辅导学、咨询学等学位。在加拿大,咨询师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而且有一定工作经验;指导教师或管理员也要求具有人文科学背景的硕士学位[4]。(三)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内容丰富、完备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在国外践行多年,其内容丰富而完备,主要包括:(1)发展自我意识,建立职业目标。帮助大学生认识个人能力、兴趣、特长,正确看待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初步确定职业目标。(2)开发职业技能、增进职业机会意识。对大学生的技能进行评估,指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工作技能,使其有能力谋得更适合的职业岗位。(3)提供职业信息、发展职业决策技能。通过书籍和小册子、影片等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职业的性质、要求、工作范围、发展前景以及本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形势等,让大学生对社会可以提供的职业及就业岗位有一个广泛、深入地了解。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分析职业信息,做出正确的职业抉择。(4)学会角色转变,适应职业生活。帮助大学生做好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独立地走向社会,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四)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形式多样化国外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形式多样,具体表现在:(1)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开设职业发展教育必修课,由职业发展教育专业人员讲授,并要求专业授课教师将职业发展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活动,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从而做好职业发展规划。(2)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利用课堂教学、相关人士做讲座、演讲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同时,重注重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发现自己的特质、专长、兴趣,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求职信的撰写、心态的调整,外表形象的修饰,自我介绍的把握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3)学校、政府及社会结合。学校、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家长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如在加拿大,大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综合技能;政府及行业委员会为大学提供咨询,以确保准确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利于学生进行职业决策;政府应该提供核心资助,使大学能持续开发所有学科领域毕业生所需要的技能组合等。英国相关法令中规定,社会各部门要为学生熟悉职业提供便利条件。各企业、事业单位及工厂要和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给大学生提供参观和就地实习机会,以利于大学生熟悉各专业、职业和工种,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学校也注意赢得学生家长的支持[5]。三、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的现状相对国外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起步早、理论成熟而言,我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起步较晚,缺少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上不太规范。1995年原国家教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正式开始[6]。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不同的形式在各高校展开,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掌握求职应聘技巧,启迪职业生涯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主要还存在几方面的问题:1.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把职业发展教育理解为就业指导,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在毕业生中突击进行,低年级的学生得不到职业发展的教育。2.指导人员缺乏专业性。我国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党政干部,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学生就业指导,并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无法给学生全面的职业发展教育。3.内容缺少系统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在我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偏重于就业技巧的指导,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4.教学方式单一。目前,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模拟互动及社会实践环节。5.以共性教育为主,缺少个性指导。多数高校以讲座、选修课的形式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覆盖面有限,缺少针对个体特征的咨询和指导。6.理论研究不够。目前,从应用层面上对就业指导的研究较多,但从学科的层面上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还是薄弱环节[7]。四、启示(一)正确定位,促使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部分,且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高校不能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归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用简单行政命令方式推进就业工作,只关注就业率高低,应加大政策、经费、人员、设备的投入[8]。由于我国的中小学缺少职业发展教育的训练,如果大学不补上这一课,将导致大学生因职业目标模糊,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素质,更加剧大学生就业难,浪费人力资源。国家应该尽快立法,强制将职业发展教育贯穿到各个层次、各阶段的教育中,高校应认真落实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尽快开设必修课,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开展理论研究,促使职业发展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加强培训,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是做好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的保证。由于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及职业教育的队伍大多是兼职的党政干部及辅导员,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加上精力和时间投入有限,使得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成为极为薄弱的领域。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教学老师、辅导员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知识的培训,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学生日常思想工作中,聘请社会知名的职业咨询专家、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发展与就业辅导,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高素质、实力强、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师队伍[9]。(三)普及职业发展教育,形成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的全程化及系统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不能当作阶段性、突击性的工作,不能只是简单的就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的服务,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按照教育部出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职业发展与就业内容包括: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六个部分。高校可根据大学生的情况,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如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意识,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大学三、四年级,主要对大学生进行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相关知识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的辅导及创业教育等。(四)整合资源,加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利用高校的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人格、兴趣及职业倾向测试,有针对性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的个别咨询和辅导。通过网络及时引导大学生职业选择及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高校要和各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及工厂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广开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熟悉各专业、职业和工种,以便做出正确的职业抉择。同时,学校也应注意赢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做好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工作,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的教育,以便他们尽快地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生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