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年06期 28-30   出版日期:2008-06-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




人的主体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这也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及其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交互主体观来统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即坚持教育者和大学生同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因此,研究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基本涵义(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纯理论思考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般来讲,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是,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从受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对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和选择,通过主体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和将新知转化为新质行为。同时,还会以其行为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双向反馈式螺旋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受教育者不仅仅是教育客体,也是积极认识和主动行为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教育效果,就必须将教育者的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二)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深层次理解1.大学生是能动地认识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的主体。主体之所以为主体,就在于他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觉能动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并不是像容器那样消极被动地接收教育者及其教育的影响,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社会要求移植于自身内部,而是以自己积极的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能主动、积极地作用于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2];同时,大学生又总是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动地影响着教育者的认识、情绪和活动。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的思想与教育者的思想发生矛盾时,总要申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力图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乃至改变教育者的思想。2.大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影响这一特殊外因作用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首先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够在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在自我教育中,大学生以主体的姿态能动地认识自己的思想、道德,并按照社会要求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的思想、道德。其次,大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者的影响。3.大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客体还具有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将主体所传达的思想以及内容,加以吸收、认同、内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更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精神产品,甚至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因此,客体必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积极发挥客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客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创造能力。现代大学生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多元的文化体系,其中必然存在着复杂的思想政治品德问题和频繁的思想政治品德冲突,这就需要他们创造性地执行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并不断地创造出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规范。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借鉴和指导。(一)发挥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理应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这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使然。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放任自流,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发挥和发展的。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发动者与领导者。教育者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教育者应当具备强烈的阵地意识,“唱响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如果教育者放弃了主导地位,放弃了主阵地,各种不良思潮便会乘虚而入,思想政治教育便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并努力巩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便可能丧失其主动性,从而偏离正确方向。因此,教育者必须不断提升人格魅力,以保证自己在现代高校德育中的主导作用。(二)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而且要把受教育者的培育和发展作为重要课题。这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3]。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取决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因而,在坚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出一种民主、愉悦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受教育者保持最佳学习心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第6期张开芬等: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0卷
(三)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教育方式多采用外部灌输的方式,这种方式如果不与其他教育方式有机配合,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断裂。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即由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单向灌输转向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重视和提高其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单方面地传递或灌输思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而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仅仅是教育主体的单边单向活动,而是教育主体客体的双边参与双向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通过灌输理论知识、启发觉悟、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产生思想情感共鸣,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从而主动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受教育者通过参与教育过程,选择接受教育或拒绝教育影响,并进行信息反馈,以影响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和教育效果的评价,从而调整教育活动。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并且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环,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2.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要坚持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原则。(1)内化阶段。在强调发挥主体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客体的主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客体主动接受、适应主体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自觉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4]。(2)外化阶段。一方面,主体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采取积极行动对客体实施外部引导和控制教育,加深其认识,激励其情感,增强其信念,锻炼其意志,训练其行为,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与思想品德认识相平衡、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主体要注意激发客体的主动作用,引导客体以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自我训练、自我控制,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互动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影响和推动。当然这里不是降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合作互动,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受教育者不但对教育内容有选择和接受的能动性,也对教育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性。教育者如果不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进行全面的研究,就不能正确地实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难以提高。主导主动的关系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基本关系,不仅受教育者要向教育者学习,教育者也要向受教育者学习,双方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过程。在此前提下,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高人一等、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互动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虽然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之间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相互交流,都在影响对方的同时接受对方的影响,并根据对方的反应肯定或否定、加强或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表现。正是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我们认为,教育主体同时可能成为教育客体,教育客体同时可能成为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使受教育者提高主体意识和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自我修养而自我发展。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原则的核心[1]。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主体性原则内涵,才能不断开拓出教育者和大学生主体性的新领域,才能为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提供新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