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08期 46-49   出版日期:2010-08-31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0引言国情是一个国家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国情教育就是传授基本国情知识和认识国情的基本方法以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国情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开展基本国情”教育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这门课程进行国情教育的主要途径[2],发挥着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拟从国情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1国情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根源的基本依据。[3]”正确认识国情不但是革命时期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要正确认识国情,就必须加强国情教育。1.1国情教育的紧迫性当代大学生对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有着正确的认识,他们对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建设成就持肯定态度,对存在问题的认识也比较客观、理性。但是,他们对国情的认识不够系统、全面、深刻。不系统是指缺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整体的认知;不全面是指看待某一方面的成就和缺点,易夸大,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深刻指对现象及其原因缺乏了解,往往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因此,出现了两种值得警惕的现象:一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盲目乐观,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缺乏艰苦奋斗和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一部分大学生抓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放,一味指责,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甚至对社会不满。上述现象对加强国情教育提出了紧迫要求和新的挑战。1.2国情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国情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高度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觉悟。加强国情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更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而明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来之不易,进而达到对党和政府的初步认知到高度认同的思想转变。因此,国情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国情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水平和精神状态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大学生中加强国情教育有助于他们掌握基本国情,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荣辱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激发他们为祖国做贡献的热情,并以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国情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纪律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可以使他们的发展程度提升到更高层次。只有加强国情教育,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他们自觉地将自己的成长成才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从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第8期王炼钢,等:“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2卷
2国情教育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概论”课主要是现实国情教育,与“纲要”课近现代国情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课当前国情教育有所不同。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与“概论”课联系最紧的是人口、三农、资源环境、社会保障、创新能力等问题,因此,这些是“概论”课国情教育的基本内容。2.1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规模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大,2008年底,中国人口总数约为13.28亿[5]。这就决定了在中国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任何一种资源除以13亿,人均占有量就会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人口结构问题。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老龄化趋势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一部分人成为城市居民,城乡人口结构慢慢发生变化。三是人口素质问题。中国人口素质差异较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而文盲和半文盲仍然存在,尤其是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一基本国情,是党和政府制定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依据和基础。人口问题也是制定其他大政方针时必须要考虑的。认清这一国情,有助于学生理解通过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助于他们理解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2.2“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6]”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然而,正如2000年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所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7],毋庸讳言,这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真实写照。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科技落后、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认识了上述国情,有助于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十六大以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十七大以来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以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总体思路,也有助于部分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自觉地选择农村、服务农村,将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作为建功立业的重要舞台。2.3资源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水、能源、矿产等资源尽管总量可观,但是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土地资源方面,可耕地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少,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规定的“十八亿亩耕地红线”[8]面临着严峻考验。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大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限制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资源国情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助于学生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自觉的行动并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2.4社会保障问题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迄今为止,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失业救济、医疗、养老等方面仍存在严重问题,如社会保障资金总量不足尤其在农村资金缺口大,最低保障线太低,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大,在保障资金分配上的不公平、不平等等问题。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有些地方政府各行其是,在指导思想上重经济发展轻民生改善等。了解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和形成原因,有助于学生理解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认识党和政府为改善民生所做的巨大努力,进而坚定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2.5创新能力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9]”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解决我国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我国创新能力近年不断提高,但是,创新投入占GDP的比例低于发达国家,科技对外依赖程度还较高,创新产出、科技贡献率均不高,因此,我国还未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认识创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并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总之,上述国情是颇具代表性的基本国情。贯彻基本国情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矛盾和挑战,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3国情教育的原则和基本方法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是加强国情教育的前提,国情教育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3.1实事求是原则首先,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教学中,既要真实地介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又不能回避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也不能以成就掩盖问题和矛盾。只讲成就不讲问题,学生认为是假大空,反而抵触和反感;只讲问题不讲成就,易造成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同时,在介绍国内外情况时,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容易让学生心生反感,不利于达成国情教育的目的。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脱离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当代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或者也可以把他们称之为‘改革开放新生代’。[10]”他们具有思想活跃、充满自信、接受新鲜事物快、敢于创新等优点,因此,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但是,他们又具有意志力差、责任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弱等缺点,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缺乏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考,易走极端。因此,国情教育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单一和教条。3.2科学分析法在国情教育中,坚持科学分析法,就要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重点工作,分清轻重缓急,注重策略和方法。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认清现阶段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处处用力、处处使劲,否则什么事情也办不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1],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住以经济建设为重点这一中心任务不动摇。在上述基本国情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能力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社会发展就容易得多,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掌握科学分析法,避免求全责备,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与失误,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我党所采取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步骤之间的辩证关系。3.3辩证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切忌静止地看问题、武断地下结论。国情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成就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同样,矛盾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出现了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时间长了就很可能带来更大更严重的问题,到时候付出的代价更大、教训将会更惨重。比如,在发展的过程中若不加强环境保护,一旦当环境的承载能力超过极限,环境问题就可能演化为其他各种问题,到时候解决起来难度就大多了。坚持辩证的发展观,有助于学生认识和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激发他们为国分忧为民担责的责任意识,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合格的接班人。3.4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在国情教育中,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就是把我们国家既与西方发达国家又与发展中国家比较,让学生既看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又让他们在对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的认识中,体会到发展的重要性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性。纵向比较就是将不同历史时期作比较,如将改革开放前30年与改革开放后30年作比较,以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和增强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总之,在国情教育中坚持并贯彻上述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我国国情。4结语综上所述,在“概论”课教学中,加强国情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坚持正确原则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人口、三农、资源环境、社会保障、创新能力等基本内容,既灌输国情知识又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情观,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