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06期 14-17   出版日期:2010-06-30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研究评述


0引言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状况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走向。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建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肩负着重要使命。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些不良思潮充斥校园,腐蚀大学生的思想,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等提出质疑;不少课堂要么没多少学生来上课,存在“到课率”问题;要么学生迫于某种压力人到课堂却埋头做“自己的事”而不听课,存在“抬头率”问题。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难度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案例讨论等优秀教学方式无法较好施展,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近年来,不少专家从教材内容、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等不同方面,就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1影响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思政课作为高校实现其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其有效性教学的意义自不待言。我国历任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强调要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有效性。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同年3月9日又下发了其《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05方案”主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将“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将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同时还有一门必修课——《形势与政策》。并将“98方案”中的本科3 80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2 400学时,新课程的设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内容设置上的重复性问题,课程设置更为科学,更贴近学生现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高校运用思政课课堂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而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无疑使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较大阻力。有专家认为,现行的高校思政课教材虽较之“98方案”教材有所整合和编排,其内容更为科学合理,但仍未走出内容陈旧、重复的怪圈,这是思政课效果始终不彰、学生感到兴趣索然的重要原因。大学里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都在高中学过,这大大打击了渴望接触新事物的年轻学子的学习积极性[1]。事实上,笔者在对广东省高校思政课评估的观摩中发现,学生代表们被问及“你认为思政课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时纷纷表示教材内容与中学重复较多,单调枯燥,同时也有学生反映思政课说服力不强等问题。另有学者提出,现在高校思政课内容陈旧、滞后,缺乏层次性、针对性,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利益诉求不相适应,因此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其教学的有效性。第6期彭未名,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研究评述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2卷
教育是一项教师与学生互动并最终取得预期效果的活动。教学内容固然对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教育对象的学生对教育成效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学生方面看,有学者认为,由于市场经济的功利思想深入大学校园,加之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明显带有一定的功利和实用主义色彩,把学习目的定位于谋利需要以及为就业增加筹码,而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学习的价值,最终导致了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修养的淡化和知识结构畸变现象的发生[2]。思政课学习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抵御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不健康思潮的侵袭。而在上述情形下,思政课显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这种情况还给思政课教学增加了难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知识层面,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思维逻辑层面,使学生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必定会战胜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在思想认识层面,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忠诚感、对民族与国家事业的使命感。研究者认为,在网络时代,源于教师个人魅力的个体威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由于大学生接触广泛的网络信息,有时会比教师更先得到相关信息,这使得教师因先知者身份的缺失而威信动摇,而思政课教学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也是思政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同时,思政课因其“务虚性”和“长远效果性”而被大学生、甚至广大社会成员认为是无利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思政课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并且,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经济待遇相对不高,在部分高校甚至还存在评先评优、晋升职称不公的现象,思政课教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教师的社会责任、工作任务以及实际工作强度与其所得之报酬不相匹配,相关教师易产生失衡心理。这些衍生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气息,职业倦怠气息又致使教师提高教学效能的动机消失。教师教学积极性的降低以及职业认同感的下降对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无疑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在师生关系上,我们认识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片面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性,整个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教师“一言堂”、“不二价”,对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地位的认识不够或者说是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思政课教学中,由于缺乏一定情感的参与,教师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入课堂,这使得本应是自愿接受的双向建构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强制灌输的单项通道,学生接受教学的主动性并未调动起来,这样极易造成浅度接受甚至零接受、负接受[4]。强制灌输教学并以考试成绩作为检验结果的方式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厌学或知行不一。在教学方法上,以往的思政课教学常常仅停留于传授知识、说服教育的层面,教师鲜有问题探究意识,往往“照本宣科”、“不求甚解”,这样的教学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没有深度,没有自己的见解,使得理论缺乏感染力,课堂缺乏吸引力。且大多数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过于严肃,气氛沉闷,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教师怠于备课,同一份教学PPT可以通用于他所教的所有学生,一届复一届;更有甚者,从来不自己动手根据教学之需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是直接将“统一开发”的多媒体课件直接应用于教学中。事实上,我国的思政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于“灌输教育”阶段。“灌输教育”是一种疏而不导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地对学生灌输长篇大论的“思想”,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对思政课的排斥和逆反心理。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呆板单一,实效不高,已是“通病”。还有研究者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不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深重。各种社会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侵害颇为严重,譬如大众文化、信息社会、贪污腐败、社会犯罪等等问题[5]。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最开放、最活跃、最富有激情、眼界最为开阔的一群青年,其求真、求实、求新、求知的意识极为强烈。他们关心国际形势,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一群富有思想的青年。而我国思政课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前苏联模式——显性课程和灌输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学生对一些事物已有自己见解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灌输,必致学生反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贪污腐败、违法犯罪、执法不严、贫富差距增大、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大众文化浮躁等因素都与我们思政课所勾勒的理想社会相去甚远。思政课的说服力不强,易受学生的质疑。加之一些教师总是停留于一味的灌输,仅知对一些理论展开说教而不对其进行耐心、深入的解读,致使学生认为思政课是一门“假、大、空”的课程,进而产生厌恶感,拒绝听课。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不彰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教育对象的主体需要关注不够;理论教育的内容滞后;教学方式方法单调枯燥陈旧;复杂的社会大环境给教育效果带来不少消极影响。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个因素都非常重要,不能仅追求教育目的而忽视其他,这样更易失去目的。我们应兼顾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更新内容,改进方式方法,抵御社会不良影响,不断提高其有效性。2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设计与
安排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种种阻力,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的有效教学也陷入了重重困境。关于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为我们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不少参考意见。针对教学内容,有学者提出教材内容改革,不是不加选择地把不属于思政课范畴的内容硬塞进去,也不是把应该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取舍或结构上的简单调整,而是把握其重点、难点及深度、广度。同时应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用新的观点、新的科研成果进行补充、改造,做到内容新颖、科学,富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从而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切实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6]。根据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指导教材内容的设置,确定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而不是“炒中学政治课的冷饭”,这对提高学习兴趣不无裨益。教学内容应实事求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兼以适当的反面教育。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在内容上体现当前的社会关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具有时代性。[7]”思政课教师责任大,任务重,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一步。思政课教材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教师应合理把握基本框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理论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形象生动的、有理有据的推理诠释。同时,教师之间应进行合理的沟通和协商,不应出现学科间相互轻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相互脱离、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当代大学生高度关注我国的发展情况和各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教师亦应关注时代及其问题,针对学生的疑惑,有的放矢,注重正面引导。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主体互动。教师还应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思想修养,以提高人格魅力和个人威信,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理论素养影响学生;应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将学生心中的困惑讲深讲透;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技能[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其教学效果。同时,社会和高校亦应给予思政课教师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以体现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在师生关系上,有人认为应构建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面对当前学生与老师关系冷漠疏远的现状,教师应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加强个人修养、培养广泛的兴趣,做到理解学生、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言行一致,以使学生乐于亲近教师,自然而然地受到老师言行的影响,接受教师的谆谆教诲。同时教师应摒弃固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严肃、神圣的学科的思想,摒弃老学究的高人姿态,而应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论优势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3]。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过于单调的教学方法也是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一大原因,对此,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而非单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当前我国高校通行的思政课考试方式是笔试,且以闭卷笔试成绩来测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题型不外乎选择题、案例解析题、讨论题、问答题、辨析题等几种,学生通过考前的“临时抱佛脚”足以应付考试。黄凯斌认为,考试以提交小论文,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见解的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他还提出开卷考试出题应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以论述题为主,需要学生弄懂弄透教材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就能蒙混过关;有些必须机械记忆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还是以闭卷为佳,但在出题上,应该灵活,加大主观题的考察力度,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9]。切实可行的考试方式改革确实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从改革思政课考试方式出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结语思政课有效性不高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肋”,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任务艰巨而意义重大,这不仅仅是高校及其教师的责任,尚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