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 53-55   出版日期:2010-02-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高校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不仅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势,就业指导引起了高校的广泛重视。但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局限于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课,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并未纳入教育体系,高校的就业工作想要有所作为,必须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模式。1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就业指导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在英国和美国称为职业指导,在法国称为方向指导,在日本称为出路指导,在俄罗斯称为职业定向教育[1]。虽然称谓不同,但涵义大体是一致的。通常可以将就业指导理解为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的过程。其社会作用表现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人才效益,促进社会稳定;对个人的作用表现为提高人的职业素质,增强个人的职业适应能力,帮助个人科学选择、合理面对,顺利融入社会。所以说,就业指导是个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对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做好职业准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单一专业倾向的人才培养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否具有健全人格,是否善于与人沟通和交往,是否对工作倾注激情和责任等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对于学生来说,职业选择的过程就是职业准备的过程。就业竞争是知识和能力的竞争,更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就业指导通过对用人单位择才标准的展示、分析,激发学生的自我塑造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其在求职竞争中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更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2]。
1.2就业指导是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手段通过市场自行地、自由地配置人才资源,有其本身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特征,而这些弊端仅靠市场本身是难以克服的,这就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功能。引导大学生追求个人潜能的挖掘与特长的发挥,是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大学生只有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个人能力才能得到最大发挥,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用人单位只有找到合适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大学生作为潜在人才或准人才,是重要的人力资源。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到那些人才缺乏的地区、行业和岗位去,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之目的,是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之一。2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面对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并且成立了相应机构,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也给予了一定保障,但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2期易文君,等:高校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2卷
2.1就业指导的内容不够全面和系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课程性质上讲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是属于选修课;从范围上讲,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从时间上讲,基本上限于毕业生毕业前的一年时间;从内容上讲,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一般介绍和求职、择业技巧的简单指导。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范围狭窄、内容简单,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2.2就业指导的方法和形式单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进行“灌输”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的指导,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讲什么、怎么讲,都由教师自己决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和其它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的就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指导工作体系。由于过分强调实用性,从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着力较少;同时由于缺乏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前瞻性,就业信息的渠道还不畅通,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3]。2.3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就业指导教师通常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硕士学位,担任顾问、导师需要具有博士学位。美国、加拿大对于就业指导教师还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咨询辅导能力方面要求较高,如美国生涯发展学会(NCDA)1988年把咨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个别和团体评量能力、管理和行政能力作为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由于就业指导的正规化、职业化,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4]。在国内,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500,人员已基本到位,许多学校也逐步形成了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但是,这些就业指导课教师多是从行政岗位过来兼职,学科背景复杂,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大差距,没有将就业指导课教学与研究当作是一个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5],因此,在时间上、精力上投入都不够。3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工作,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从总体来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相对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是不足的,各高校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在深化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的同时,高校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努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水平,确保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要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
3.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组织体系,创建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全面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要使就业指导工作持续而有效地开展,高校应转变观念,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新体系,应成立集教学、指导、咨询、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指导部门。虽然大多数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除极少数学校外都不是单列的,往往合并在招生就业处或学生工作处,无形中削弱了就业指导的职能。在教师配备方面,因为就业指导是一门应用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交叉学科,有其特定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就业指导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创新精神,还应该有着较宽的知识面和实际经验,熟悉国家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有关的具体规定,能正确的贯彻国家和各级政府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因此,对指导人员的各方面要求也特别高。高校应尽快改变就业指导教师完全由相关老师兼任的现状,努力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6]。
3.3紧紧围绕社会和大学生实际,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从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看,学校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在实际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二是针对性,三是实用性。另外,在职业指导的方法上还应该注重三个结合,即:结合社会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学校实际[7]。因此,就业指导要深入研究社会实情,把握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掌握社会用人需求标准及其发展趋势,准确分析社会有关行业和职业岗位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是广泛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相应的侧重点:一年级与新生教育结合起来,重点是进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了解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制度;二、三年级重点与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四年级重点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求职定位,讲授求职择业技巧、途径和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8]。四个阶段各自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和影响,实现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最终达到学生成功就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