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年08期 38-44   出版日期:2009-08-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外语学习者言语交际行为方式的演进


一、前言学习外语是学习外国文化并逐步适应它们的过程,同时也是吸收这些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不同文化之间顺畅交流达到共同发展的途径。学习者对一门外语的适应程度体现在他对该文化的文化模式、传统习俗及交际行为等方面的接受程度。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也进一步扩大,文化融合日益显著。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作为一门强势语言已推广至世界各地,在中国也形成了空前的英语学习热,国人无不清醒地认识到熟练地运用英语有助于人际交流与个体发展。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国人的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关于这个观点,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国内外众多学者如Larry A.Samovar和Richard E.Porter[1](2002)、胡文仲[23](1985、1999)、何道宽[4](1983)、贾玉新[56](1992、1997)、关世杰[7](1995)、高一虹[8](1998)、王宏印[9](1996)、林大津[10](1996)等都对跨文化交际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杰出贡献。根据胡文仲教授(2005)研究统计[11],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实证性论文只占很小的比例,一般论述和思辨性文章居多。在美国刊物上,实证性研究论文占主导地位,而我国刊物上基于实证研究的跨文化交际论文不到百分之一。因而,胡文仲教授呼吁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要大力加强实证研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通过对他们日常交际用语和行为方式的实证调查,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分析和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和影响下,中国人保留礼貌传统的原因以及某些交际用语和行为举止西化的原因[12]。二 、 调查对象及材料(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重点是西方的文化和交际行为对汉语语言和国人举止行为的影响。我们在某校10个院系各年级随意抽样调查了5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共451份,其中英语专业学生216名,非英语专业学生235名①。(二)调查材料此次调查采取问卷及访谈形式,答题者根据自己最常用的交际应答和相应的行为在问卷所列题目中进行选择。问答涉及称谓、招呼、问候、介绍、交谈、告别、礼交礼节、人称等八方面的日常用语、行为和场景,共78道大题,每大题包括若干小题方便多选。此外,问答还留有空处以供答卷者自由回答②。

①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各抽样250人,主要便于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
②本调查主要参照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设计的问卷体例,参见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三、调查结果与分析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言语行为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传统的观念习俗为交际活动提供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要求遵循它的常规;经济、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的举止行为的影响加强,人们不愿在旧式的框架下活动。此调查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中国人保留礼貌传统的原因,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层面以及中西言语行为趋同的原因等三个方面,并据此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言语行为差异的态势及其原因。(一)受西方文化影响小的交际言语统计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世界语也开始被我们作为交际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作为英语学习者而言,我们日益认识到,语言的学习不能局囿于传统的语法规则的学习,更强调的是运用于实际的交际效能,而这种交际效能又与文化渊源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尽管一门语言会随之带来影响人行为的文化习俗,但从本质上而言是很难改变一个民族的整体言语行为系统。在本次对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含英语专业生及非英语专业生),这一点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下中国人含蓄谦虚的特点仍占主流,外来文化无法将其根深蒂固的理念传统覆盖。第8期彭石玉等:外语学习者言语交际行为方式的演进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1卷
1.称谓顾日国参见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第10—17页。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特色的称呼准则,在汉文化中,称呼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表敬意,中国人可以以亲属称呼来称呼非亲属成员,但英语的亲属只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中国人至今这一传统仍坚不可摧,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表1)。表1称谓差异%
言语项目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对长辈)称大妈/大姐/大婶/大叔/阿姨/阿伯8970(工人)师傅5859对有官衔的人以职务相称的(如经理、主任、厂长)8789以姓相称246以名相称171先生/小姐7764阿Sir60靓妹/女/姐/仔100对职业人士以职业相称(老师、医生、司机、工程师)8291不以职业相称2311以上数据显示,虽然大学生中有比较前卫的称呼方式如BB、阿Sir等,但比重尤为小,而传统称谓方式仍久经不衰,明显体现在对非亲属的以亲属称谓,有官衔的以职位相称等,在这方面,英美人倾向于使用名字,尤其是美国,因为它以“个人本位”和“平等”为主要取向,如社会语言学家Wolfson指出,美国社会中任何人都可对其他人直呼其名建立“平等”关系,所以在批评语中用名字称呼的频率也很高,而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即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这样的社会以维护差序格局为根本,君臣、父子、男女、长幼、上下级均有别,以下敬上,以卑敬尊,方能达到“和合”。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高度格式化,称呼不仅要反映身份地位,同时也要反映“权势”所造成的敬卑谦骄的不同态度。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此项目上最大的差别体现在,英语专业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姓、名作为称呼的比例明显大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以职业相称的规范也呈现正态分布。2.招呼/问候中西方人的打招呼问候方式也有天壤之别。虽然都是为了打招呼表问候这一功能的实现,但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西方人(尤其美国人)讲究经济原则;但中国人喜欢问一些比较生活化的细节,常令西方人开始时大为不解,但不管他们如何不解,中国人的这种传统仍在保持之中(表2)。表2问候方式%
测试语言项
遇到熟人在路上,通常会说: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上哪儿去?6770吃饭了吗(吃饭时间)3960很久不见,忙什么哪?4730出去呀?上街呀?打球呀?4443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1415点头示意4055西方人一见面常常只是“Hi”或“Hello”,英国人会谈二者之间毫不相关的天气,非常随意,他们认为中国人过细问别人是一种对隐私的不尊重。其实中国人的细问“醉翁之意绝不是在酒”,也只是问候的方式,效能等于西方人的“Hi”或“Hello”。因为英美国家属弱语境文化群,个人主义盛行,个人的隐私是非常敏感的话题。而中国属强语境文化群,集体主义至高无上,因而对别人的细致关心是表达了对大集体中他人的关心[13]。3.电话用话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表3),而西方人接电话一般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工作单位的名称,这种方式很难让中国人适应。表3电话用语%
接电话时第一句通常是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喂5347你好4649喂,我是某某20喂,请问是哪位/请问找谁55304.道歉语首先,从道歉的频率(frequency of apology)来看,美国人的道歉频率远高于中国人,美国人会在任何时候、地方、对任何人(包括家人和下级),为任何事道歉,尽管冒犯行为不严重。但中国人只有在冒犯很严重极端情景中道歉(表4)。表4道歉语%
项目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在朋友拜访或聚会完后,你通常会说“打扰了”2728从别人身边擦身而过说对不起3960在拜访完主人后说“对不起,打扰了”5643表4情景中,尤其是前两种情景中,西方人说谢谢的居多,这是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道歉这一言语行为中的体现。在群体文化的中国,集体和谐重要,面子观至关重要,中国人多采用“直接道歉”。而西方人在认为自己不应负完全责任时,多会采用“轻化责任”的策略J. L. Austin最早提出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s),他将道歉(apologize)定义为施为语的一种。,来维护“面子”,在他们觉得并未冒犯对方时(表4情景)自然不会道歉。5.表达关心的方式西方人十分尊重个人隐私,而且表体贴他人常从“自己”角度出发,不会十分细枝末节地给你提建议,这一点中国人是不会认同模仿的。中国是一个闻名的礼仪之邦,受“乐善好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他人常表现出很大热情,也愿意与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并认为这对对方有帮助。听到对方身体不适,通常(表5):表5表达关心%
项目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追问病情病因5049出主意提建议(饮食方面、医疗方面、药品方面等)8266表示同情6362说“为你难过,注意保重”54认为你对别人生活方面提建议是表示关心7683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约翰·奥斯汀的“言”则“行”的语言观,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也在实施一个行为,言语本身是一种行为,而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句子或语段)也是一种行为,基于上述理论,由于不同国家(这里主要是指东西方国家)社会、文化渊源及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因而其语言的交际功能了也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尤其在“请求”、“感谢”、“道歉”等礼貌用语中体现得更为典型。除此以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具有三大重要属性:(1)社会性,即社会对语言的制约及语言的反作用力;(2)文化属性,即文化对语言的制约,有什么样的文化属性,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3)心理性,即心理因素对语言的制约,语言是抽象的,但它的具体表现是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本质是一个心理过程或思维过程,因此,人的心理或思维决定人的言语表现,从而决定了语言系统,而人的心理思维从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尽管世界大融合的趋势势在必行,英语带来了许多与之相连文化的影响,但一个社会群体普遍接受的文化模式不太容易改变。虽然东西文化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得到了更多的交流,现代社会对违背传统文化范式的言语行为大多来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但在东西方文化完全交融之前,违背传统文化范式仍是很难接受的,如一个社会在短期内出现大量突破传统文化范式的言语行为,它预示着一个社会系统出现了问题,可能伴随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抽样调查的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为了学好英语对英美文化的亲近度较大,因而选择他们作为调查人群具有典型性,但调查结果仍反映了上述结论。此外,因为调查学生所读大学位于中南内陆地区,较沿海发达大城市来说比较闭塞,消息的传播速度也延缓了学生追赶西方新潮流的步伐由于抽象调查及被试者个体差异心理状况,调查结果可能有所误差,但基本不影响整体结果。。(二)中国学生某些交际行为西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这吸引了大批希望在中国获得新发展的西方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把他们独特的异国文化带到了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政治文化的进步,也促进言语交际行为的融合。西方人大胆随意又不失礼貌的态度,激发了中国青年一代特别是外语学习者的强烈好奇心。作为一个最易受影响的群体,英语学习者迫切希望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风情和社会现象等,把握好一切机会,走在潮流的最前面,他们模仿并吸收了许多西方流行的言行举止方式,社会上也出现了“西化”的现象。如中国人使用“谢谢”(Thank you)的频率大大增加。英美人整天都把“Thank you”之类的感激语挂在嘴上。在西方的商店买东西时,顾客对服务员表示感激,因为有人为其提供了服务;同样服务员对顾客也表示谢意,理由是“顾客是上帝”,他们带来了赚钱的机会。这种情况过去在中国很少见。另外,在西方国家中,最亲密的父子、夫妻、世交之间都常用“Thank you”一词,这种情况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习惯用行动,如一种眼神来传达感激之情。但是这在英语学习者中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如下: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致谢/说“谢谢”?(表6)表6致谢频率%
情形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接受帮助之后9492接过对方递过来的东西时8768接完通知类的电话后6943付账之后接过收据或找的零头时4436被夸奖时6562对亲人的帮助4136接受礼品时7677应邀出席宴会后4847不断发展的通讯技术也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书籍、广播、电视在文化的融汇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网络是传播速度最快捷信息承载量最大的传媒工具,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青睐。随着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渗透,网络的新陈代谢功能也越来越强,人们短时间内可获得的信息量也迅速扩大,这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文化的融合进程。外语学习者是这一时代的受益者,网络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视资料,为他们带来了更时尚的口语素材。调查表明,学生已逐步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积极地从外界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营养。如与朋友交谈时,聊到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的人数分别为80%和87%,其余在言语行为方面的改变在下列表格中有体现。在新时期,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个人的言语、行为能够适应变化的语境的需要,以恰当的方式进行交流,使交流方式具有社会意义,不落俗套。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对他人致谢的回答是“这是我应该做的”,表示自己的诚意,英语专业生和非英语专业生现在使用此种说话的人数分别只占9%和21%,而简短地回答“谢谢”的分别为80%的68%。另外,通过对在校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生的详细调查取证,发现中国人逐步西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用词取代汉语用词;(2)提建议;(3)道歉场合;(4)交际行为方式。具体情况请参看表7-10:表7英汉混用%
情形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与人分别时,会说“Bye Bye”8798举办或参加同学聚会通常会说“开Party”8968让别人发邮件说“发Email”7381表8建议模式%
情形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通常提建议时会说“我是你的话,我会……”4730给别人提生活方面的建议会说“我发现……很好/很有效”6760表9道歉频率%
情形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交谈或开会时需上厕所,会说“对不起,我去洗手间”4536交谈时咳嗽、打喷嚏或清嗓子,通常会说“对不起,不好意思”7977从别人身旁擦身而过,通常会说“对不起”5660与人发生意外冲突时,反应是“说对不起”5334表10话题范畴%
情形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与朋友交谈话题常涉及“业余活动、个人嗜好、电视电影”7977介绍一个人给另一个人说:“我来介绍一下,这是……”7177与刚认识的人通常说“个人爱好”等6872对别人说得好做得好的事情常“当面夸奖”8472而与表7—10相对应的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方式却大为不同,具体情况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表11-14):表11英汉混用%
情形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与人分别时说“再见”4138举办或参加同学聚会说“开晚会”1430让别人发邮件说“发电子邮件”2919表12建议模式%
情形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通常提建议时会说“你应该……”3421给别人提生活方面的建议用的人称是“你应该……”3432表13道歉频率%
情形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交谈或开会需上厕所“什么也不说悄悄离场”216交谈时咳嗽,打喷嚏或清嗓子“像没事一样继续交谈”2621从别人身旁经过“什么也不说就过去”140与人发生意外冲突,反应是:追究对方12表14话题范畴%
情形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与朋友交谈话题常涉及“工资收入、住房支出、福利待遇”711介绍一方给另一方认识说“快来见见……,他是……”114与刚认识的人常说“个人家常”等1513对别人说得好、做得好的事通常“间接称赞”3321以上表7—14实则分别四大板块,每两张构成一大板块,并形成对比,即表7和表11、表8和表12、表9和表13、表10和表14,读者可以根据百分比对比,找出其差异。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举行大型活动或会议,提前一周通知有关人员的,英语专业生有137人,占总人数比例的63%,非英语专业生有145人,占总人数的62%。而提前一天通知有关人员的,英语专业生只有10个,占总人数比例的5%;非英语专业生只有25人,占总人数百分比的11%,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中国人的时间观念较以前大为增加。经调查,我们发现最明显的改变体现在时尚用词上,这些词语简短、易懂,已被广泛接受。如与朋友告别时说“拜拜”(Byebye)的人数占总数的87%。英语专业生和非英语专业生说“发Email”的人数分别占73%和81%。另外,在平时的活动中,特别是一些狂欢庆祝活动,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中国行为和言语西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用英语表达更显洋气和时髦,英语专业生和非英语专业生说“开party”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89%和72%。(三)中西文化趋同的总体态势及其原因尽管语言交际行为,由于各国的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会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即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受到西方文化习俗的影响而在语言行为上产生西化倾向。不可忽略的是,作为人类,在生活习性方面于千差万别中毕竟尚有相似之处存在,某些交际方式中趋于大同。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者相互吸引、相互借鉴,从而促进彼此的理解与接近,集合了中西文化特点的新的文化潮流也在萌芽发展之中。一切种族和民族的认识规律是有共同性的,认识规律影响下的言语和行为方式便也具有相同的表现形式,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们为一定社团中的个人制定了一定的有形或无形的行为规范,有形的行为规范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体现,无形的行为规范则由道德观念和社交礼节加以约束。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中西方对于下表(表15)中的行为均持否定态度,具体表现为受西方交际方式影响大的英语专业生与受西方交际方式影响较小的非英语专业生对这些行为的反馈大致相同。表15对待不礼貌的行为的态度%
情形(前提:公共场合)表示在乎的学生比例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从你身边攀身而过不说“对不起/不好意思/等礼貌用语”6362坐在身旁的人探过头来与你合看一份报纸7069坐在身后的人把手放在你的椅背上6365坐在身后的人把脚放在你的座椅后腿上7071通过调查同时得知,在公共娱乐场合与陌生人同坐一条长椅时,选择沉默不语的英语专业生和非英语专业生也几乎相同。由表15可发现,上述公共场所所遇的行为,都是为中西双方所认同的不礼貌的行为,尽管中国人有着温良恭谦的品质,但是更注重礼仪规范,待人接物有礼有节,保持语言距离,正如古人所云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对于注重个人的西方人来说,个人空间的不可侵犯性决定了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排斥。二者虽然表面看去不尽相通,但根据弗洛伊德心理学分析,人类潜意识是对危险具有警觉性和防范性。这一适应整个人类发展的理论可以解释中西方在这类问题上反应一致的原因。人们不仅在行为方面注重礼貌原则,在言辞方面更加注意场合、身份,因为,语言和行为是密不可分。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维,而思维又决定着人的行为。言辞的讲究是中西两方都注重的问题。如调查报告中所示,交谈或开会需要上厕所,67%的英语专业生与69%的非英语专业生会选择极其隐晦的说法,交际主体在语言系统中都不约而同地对不雅的或不好的事物加以回避。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讳称”一词,西方也有委婉语(euphemism)的说话,发展到今日,部分委婉语由于使用频繁,发生了降格,于是一些旧的隐晦说法,如:汉语中的“我去方便一下”及英语中的“I am going to the washroom”已经渐渐失却了隐晦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更显隐晦的“我出去一下”或者一句简单“Excuse me”,委婉语的出现反映了语言在交际中的两难境地,这种境地在所有人类的言语交际中都会有出现的可能,中西两方乃至全世界各民族对于这种境地的解救方式都趋向一致,那便是使用委婉语。我们还将调查报告中英语专业生与非英语专业生相对比,结合平时所观察到的西方人所采用的道歉方式,发现中西两方在道谢与道歉模式的方法和频率大致相同,在表达歉意时都趋向于对自己过错的原因作出解释,或者采取一些弥补措施来缓解自己给对方造成的冒犯。在道谢时,虽然如上文提出的有所差异,但是在方法和结构方面大致也是相同的。我们还发现,在请求言语行为方面,虽然不可避免地也有所差异,但是请示行为所体现的结构却具有某些相同的、普遍的语用特征。据调查,双方在关系较近的同辈且请求难度不大的情况下都高频率相互影响和制约,西方文化产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long time no see”这一洋泾浜语已被西方英语国家广泛接受便是一个例子,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合作的发展,也带来文化的融合,在这些融合了的有着中西共同特征的文化影响下的语言交际行为也将产生更多的相似之处。(四)英语专业生和非英语专业生的比较从整体上说,英语专业生和非英语专业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细微处可得知,非英语专业生受西方言语方式和举止行为的影响不如英语专业生明显。如:对婴儿的昵称“BB”的分别为32%和21%;称呼母亲为“妈咪”的分别为9%和0,英语专业生在路上遇到老师时的招呼语会出现“Nice day,isnt it?”而非英语专业无此问候语;与刚认识的朋友谈及天气的分别占总人数的30%和17%本研究凡涉及到百分比时统一采取了四舍五入的统计口径。。经分析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学记》中指出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相长的重要性,非英语专业英语课时少,大三大四基本上没有开设英语课,这一方面减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增加了学生学习时的盲目性,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第二,与目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中要求学生学习外语时重功能、重交际、重技能的全面发展不同,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生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他们的空闲时间集中在记忆《大学英语》中的语法点和各类词汇表上的单词,学习缺少灵活性和新鲜感。第三,应试教育和就业机会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让非英语专业生头痛的是四、六级考试,许多考生多次尝试都无法如愿以偿,给他们的学生和生活带来很大压力;同时,四、六级考试过级证书方便学生及时取得学位证书和找到较满意的工作,因此,许多急于求成的学生一味死记硬背,无暇顾及语言的深层次含意,过级的殷切愿望扼杀了他们轻松学习外语的希望。第四,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但非英语专业学生习惯独立学习,以及使用第二语言时的压抑、慌张和不自然等心态,即“语言休克”,严重妨碍了他们自由地和周围群体通过英语交流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对外语专业生来说,连续专一的学习既为他们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氛围,也满足了他们追求知识的要求。外籍教师也对英语专业生掌握西方国风土人情和锻炼口语有很大帮助。调查中有非英语专业生未曾和外国人交谈过。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在长期学习和不断练习中自然体现出来,这决定了英语专业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四、总结与建议1.中国在保留和遵守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借鉴和吸收了一部分他民族文化,保证了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2.究竟使用哪种交际方式并不是交际的目的,交际方式没有根本统一的标准,它受到民族传统、个人性格及周围环境等的方面因素的影响。交际的目的是在正确合理、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的交流。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今天,求同存异而不是全盘西化是我们处理交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对西方国家的举止行为、文化背景等的了解,能为我们扩大交际面、增强交际有效性提供帮助。3.非外语专业学生仍需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礼仪知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4.所有的外语学习者应该抛开学习和使用英语时的心理压力,勇敢地面对他人的讥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对外语的感悟力和运用能力,并合理地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