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年06期 61-64   出版日期:2009-06-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研究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1]。体育新课程理念是人们在对学校体育课程功能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统一的观念,是公众理论的体现[2]。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仍然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针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福建省部分中、小学校的若干体育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体育课程改革专家发放《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问卷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90.3%,其中高级教师32位,一级教师60位,二级教师70位,新教师24位。二、体育教师角色现状分析调查获悉,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60%的教师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明确,在教学中能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还有40%的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不太明确,其中有12%的教师受传统角色定位的影响,思想观念滞后,15%的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13%的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未能紧跟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而进行调整与创新,导致教学效果差。其主要问题表现如下:(一)教师角色错位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也是绝对的权威者。1.体育教师成为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施予者。旧的课堂教学,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习惯于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灌输体育的“三基”知识。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掌握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身心发展,限制了学生个性在体育活动中的发展。2.体育教师成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长期以来,在封闭的指令性课程模式中,体育教师对执行国家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都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既定的课程规范,被动和消极地执行体育课程计划,做一个“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体育教师很难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本地区、本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进行课程改革与更新。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已习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内容、评价方法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缺乏创新精神。(二)教师思想观念滞后1.体育教师的观念陈旧。新课程理念倡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自测、创新的能力。但是,一些体育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课程的理解不透彻,片面地认为新课程改革是让学生越自由越好,教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体育锻炼。表面上看课堂热闹了,学生活跃了,然而,却无形削弱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2.体育教师的主宰地位。教师主宰着课堂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课堂教学管理为重心,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按部就班,信息陈旧;课程程序有条不紊,机械呆板。而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传授、组织练习、指示与要求、监督与管理等教学模式,表现出班级集体性学习多、整队和集合多、指示和要求多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导致整个课堂紧张、严肃、呆板。(三)教师知识结构陈旧1.长期以来,部分老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经验”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模式化[3]。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实施,对体育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去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从这层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无疑是对体育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同时也必然促使教师观念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4],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其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查获悉:目前部分体育教师专项结构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上。擅长武术、保健等传统项目的教师甚少,能够掌握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特别是和健康有关较为时尚项目的教师就更少,尤其是新世纪处于高速度传递信息时代,部分体育教师掌握与应用各种新信息的知识较差,满足不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第6期郑文清: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研究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1卷
(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调查表明:目前有20%的老教师在理论上还是一本书、一个教案、一支粉笔,而没有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如计算机软件、录像、投影机等。究其原因有的是学校教学条件差,有的教师觉得自己年纪大又是从事体育教学,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许多试验无法进行。讲解抽象,导致学生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教学内容,有碍于技术动作的理解和巩固,上课积极性不高。1.体育教师教学组织呆板。受我国传统体育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无论是集体练习,还是分组练习,都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统一要求、统一动作、统一队形的练习,这种“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及内在需求和人性化的发展,导致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追求新目标的动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遏制,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束缚,这种教学很难培养出人格健全、技能扎实、适应社会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学生。2.体育教师教学模式传统。在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延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始终都是教师控制、强调动作的技术规范。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及内在需求和人性化的发展。三、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对策研究(一)更新思想观念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条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体育教师应从大纲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课标》虽然也规定课程的各种目标教学建议,但它只是从宏观上规范我国体育课程,而把具体的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评价的选择权交给学校和体育教师,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我国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广大教师则处于课程开发的外围,只能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课标》的实施则需要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育教师可根据社会的需求直接介入课程的开发。2.从教书匠转变为体育教育研究者。《课标》的推行必然要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靠教师自身经验和现有知识是难以解决的,它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改革创新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3.从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课标》的推行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绝对控制课堂的局面,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要,从原来单一的知识、技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4.从单一的运动实践课教师转变为既能下操场又能上讲台的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内容既包括运动技能又包括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既要在运动场上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又要上讲台讲授运动文化和健康知识。这对以往少有机会上讲台的体育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所在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或手段。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师来说,是教学技巧的表现,也是一种艺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学方法在改革与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主导性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任。教师应以课前的教材化工作为重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将教材加工成学习内容。如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对竞技项目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特点,运用时必须有主次,有详略;其次,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改造加工要保持所选教材内容的一体化构建,使体育教材内容有层次性、连贯性,提高其科学性与逻辑性。总之,体育教学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运动技术教学,关键在于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怎样去改变竞技运动项目的外形,使其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5]。通过学练指导、组织讨论、引导探究、回答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要完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位置,圆满完成师生的双边活动。精练生动的教学语言,热情奔放的教态,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多层次的组织教法,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发展思维和锻炼身体相结合的目的[6]。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独立性、创造性的学习行为。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就必须授之以法,使学生会学、善学和乐学,让学生具有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单纯他动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7]。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增强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构建教学平台,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技能得以发挥,让他们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通常我们所说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授之以法,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么学,应该怎么学。让学生思考、质疑、提问、总结,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8]。4.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树立终身体育观。单纯的体育教学和单调的体育教育方法很难满足现代学生的要求,因此要求体育老师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积极性,就能不知不觉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观念。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内容上要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适当进行游戏竞赛。比如,编排几套优美易学的健美操,配以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用新颖优美的体操和现代舞蹈动作以及轻松多样的跑跳练习取代枯燥乏味的有氧耐力训练。此外,还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消除种种顾忌,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逐渐培养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三)优化知识结构是教师角色转变的根本保障为了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教师要开阔视野,主动积极地汲取各种新知识。包括与体育教学直接相关的知识,也包括间接或隐含的信息,不断充实、优化或重新构建知识结构。1.我国学校体育正处于转型期,为了达到现代教育理念和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体育教师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构和充实。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主动积极地学习关于教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体育科研方法等综合学科知识,从教学上和科研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学、科研和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提供理论知识依托[5]。2.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这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以本为本”已成为历史。教师应该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大环境中学会学习和探索。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现代体育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学习多媒体网络知识,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模式。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有能力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实现从传统教师到现代化教师的转变。4.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而要造就创新型人才,体育教师必须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从被动型结构转向创造型结构。这其中,体育教师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头脑,要有对体育事业的激情,还必须努力掌握与应用各种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健康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等在教学中综合渗透、转换和重建各种体育信息流,以更加灵活、适时和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四、结语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体育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及教学的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更新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实施体育教学,有效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