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年06期 4-8   出版日期:2009-06-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中美日世界500强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经济大多处于萧条状态,欧美跨国公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前在行业内称之为“老大”或者说是领导者的企业也面临破产和倒闭的境地,像破产的雷曼兄弟,濒临破产的花旗银行,2008年底首次出现亏损的SONY公司。大量的老牌企业倒了下去,而中国的企业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有了同这些国际公司竞争的实力。中国工商银行在成功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后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商业银行,中国移动很早就是世界第一大网络通讯运营商等,人们不禁在问,中国企业现在能否像过去的日本企业一样说不?或者在《财富》杂志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企业能否赶上美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中是否会有更多的话语权?笔者正是通过对中美日入围世界500强的比较研究来阐述这些问题。一、研究背景由于美国、日本长期雄踞世界头号、二号经济强国,学者对于美国和日本企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多,如波特(2001)从产业、政府角度讨论日本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对20世纪70-90年代美日产业的竞争力逆转的动态过程进行了解释,认为日本产业竞争力衰退的原因首先是日本政府不能区分日本具有竞争力和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其次是日本式的管理模式不够兼容,只支撑了日本企业对经营的追求而排挤了日本企业的战略意识的生存空间。毛蕴诗、程艳萍(2001)也对美日企业竞争力的逆转从硅谷机制和公司重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1]。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从人的角度来研究日本企业竞争力,认为人是日本公司的成功之道,强调主管在日常管理事物中应该运用的领导方法和艺术,以更好地团结下属,发挥团队精神的作用。Cowling(2003)从产业角度研究了美国企业重新崛起的原因,Hughes(2001)认为研发对美国企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Paddock(1997)也认为高新技术是美国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许军(2003)从政府、信息技术等方面研究了美日经济的巨大反差,毛蕴诗等(2004)列举了美国企业竞争力超过日本企业的表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于美日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国内外学者在相关文献中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然而,随着中国这个世界第四号强国逐渐登上国际舞台,综合国力的上升,特别是2001年进入WTO后,中国以年均9.56%经济增长率迅猛发展,世界500强企业相继有480家在中国落户,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学者对中国、美国、日本500强企业在竞争力上的研究日益重视。笔者正是基于此原因,对中美日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是对这方面研究的一个补充和完善。二、中美日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企业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要素。有关研究显示,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204[2]。美国《财富》杂志所评选的世界500强排名在评价企业竞争力方面最具有权威性,对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等重要指标均有体现,笔者将以此为依据对中美日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变动成因分析作比较研究。(一)中美日入围世界500强数量变动趋势分析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排名前两位的经济大国,它们入选世界500强的公司数目也一直排在前两位。在1996-2008年的大部分年份里,这两个国家的公司数目总和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占到了50%以上,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目明显减少,而美国驱散了本国的网络泡沫经济后,2002年进入500强的
表1中美日入围1996年-2008年世界500强数量变动表
年份中国美国日本1996415314119976162126199861731131999818410120001117810720011218410420021319888200312192882004161908220051817681200623170702007301626720083515364企业达到了惊人的198家,其后国内经济开始逐步下滑,美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目也明显减少。中国企业从中国银行第一次进入世界500强以来,持续稳定发展,进入世界500强的数目逐年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态势(见表1、图1)[3]。图1中美日入围1996年-2008年
世界500强数量的变动折线图(二)中美日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平均利润额和平均利润率比较[4]中国经济从1996年-2006年10年间以9.56%的平均增长率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平均营业收入、平均利润额持续增长,平均营业收入12年间从129.65亿美元增长到312.61亿美元,平均利润额从5.04亿美元增长到19.17亿美元,虽然同美国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并且在2002年之后远远超过日本企业,体现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势头和增长潜力(见表2)[3]。
第6期陈龙等:中美日世界500强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1卷
表2中美日入围世界500强年度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利润额表
年份中国美国日本营业收入总额平
均数(百万美元)利润总额平均
数(百万美元)营业收入总额平
均数(百万美元)利润总额平均
数(百万美元)营业收入总额平
均数(百万美元)利润总额平均
数(百万美元)199612,965.225504.725100,159.992,938.2622,827.07580.8068199715,751.03319.7866,613.182,829.1822,354.68928.8103199814,042.08442.125,261.99907.5024,760.57886.7885199916,806.20674.89822,926.80884.9021,955.53822.6132200019,041.85383.3725,518.321,167.8724,264.711121.943200120,420.35923.399528,132.261,348.6625,885.491210.15200221,756.54975.1872,159.511,573.7826,119.06532.05200336,006.491,218.0828,286.85309.5228,449.21-21.68200424,508.291,005.4731,159.442,020.4926,769.91767.12200529,029.791,917.1635,382.142,207.9429,532.34843.85200631,261.692,139.4340,099.212,682.9133,262.081,534.67200736,297.102,465.3145,360.173,630.0435,928.321,591.32200841,282.823,247.5750,787.612,877.5940,573.391,755.09从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利润率来分析。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在1996-20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企业平均利润率都要低于美国和日本企业,并在2000年达到历史最低的2%,是美日企业的1/2。从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缓解了国内的通货膨胀以及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冲击,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开始稳定上升,平均利润率一直高于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并逐步缩小与美国企业的差距,体现了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美日入围世界500强企业在2003年之前平均利润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美国国内泡沫经济的影响下,美国入围世界500强企业在2003年达到了1%的历史最低点,之后随着美联储调息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平均利润率一直平稳上升,2008年的次贷危机也严重影响了美国国内经济,预计在2009年的世界500强排行中,不仅在数量上美国企业会进一步减少,平均利润率也会进一步下降。日本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一直不景气,在2003年甚至出现了负平均利润率,之后虽然经过调整,可企业的经营状况已大不如前(见表3、图2)[3]。
表31996-2008年度中美日入围世界500强企业利润率表
国家年份中国美国日本19960.0389290.0293360.02544419970.0203020.0424720.04154919980.0314840.0359240.03581519990.0401580.0385970.03746720000.0201330.0457660.04623820010.045220.047940.0467520020.0448220.021810.0203720030.0338290.010942-0.0007620040.0410260.0648440.02865620050.0660410.0624030.02857420060.0684360.0669070.04613920070.067920.0800270.04429220080.0786660.0566590.043257图21996-2008年度中美日入围世界
500强企业利润率变动折线图(三)2008年世界500强行业结构分布状况分析从2008年世界500强的行业排名前10位来看,中国企业进入500强数量最多的行业是贸易,共有5家,分别是中远、中粮、中国五矿和两家香港企业,数量与美国持平,体现了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其次是银行和炼油,共4家,中国的四大行和中石油、中石化也继续着各自的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联想作为唯一一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排名第499位,也终于在电子设备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美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数量最多的行业是保险业,共有20家,其次是炼油、商业银行、食品和药品,体现了美国服务性大国的实力。日本企业进入500强最多的行业是汽车,共有11家,其次是电子电气设备,体现了日本高新技术制造大国的地位。另外美日民营企业在保险、食品、汽车的崛起也是一个亮点,相对于中国国有企业的一枝独秀,美日企业结构的多元化更具有竞争力(见表4、图3)[3]。表42008年世界500强行业排名前10位表
序号所属行业公司
总数中国
公司数美国
公司数日本
公司数1商业与储蓄银行594842人寿健康保险3521453汽车与零件2925114炼油264945电信242536食品、药品店230727电子、电气设备231388天然气与电力212139财产意外保险1726510贸易16550 图32008年世界500强行业排名前10位柱状图三、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成因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1996年-2008年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和上升趋势,还是从这12年间中国企业的平均营业额和平均利润额稳固上升趋势,亦或是从行业排名的数量来看,中国企业都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增长态势,并逐步在相关领域占据一定地位,对于中国企业的这种势头,简要分析如下:(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中国企业追赶美日企业的契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靠内需和消费拉动经济到90年代的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再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靠消费和内需拉动经济,经济增长模式的灵活转变对中国企业甚至是全球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以往通过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使中国企业不仅在资本上获得了外国企业的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并借鉴到了外国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完善自身的发展,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1996年至今,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逐年增多,到2008年达到历史性的最高点35家,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更给予其他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信心。而美国一直依靠内需和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曾一度使美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达到顶峰,2002年达到了198家的历史最高点。但自此之后,美国经济高消费、低储蓄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房地产泡沫破裂使美国居民资产大幅缩水,次贷危机使美国金融业损失惨重,经济衰退和全球性通货膨胀困扰着美国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世界500强中美国公司的数目一路下跌,由2002年的198家下降到2008年的153家。而从日本长期以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来看,除在汽车、电子设备等传统优势行业的出口拉动一部分日本经济外,由于日本国内长期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长模式没有灵活地转向国内,致使日本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逐年递减,此次的金融危机更是让日本企业雪上加霜,2008年达到了64家的历史最低点,日本索尼公司也首次出现了亏损。(二)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助推器”当中国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出现在世界500强这张榜单上的企业时,人们同样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数百亿美元的销售额对那时的中国企业来说,不啻于天方夜谭。1996年海尔的张瑞敏提出,海尔要在2006年进入世界500强,那一年,海尔的销售额是世界500强入围标准的1/18。其后,中国企业对世界500强的顶礼膜拜达到一个顶峰,数10家企业在各种场合高调宣告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迫切希望。原国家经贸委曾“钦定”了海尔、长虹、北大方正、宝钢、华北制药、江南造船等6名“种子选手”,作为冲刺“世界500强”的先头部队。1997年国家经贸委决定,每年向每个公司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人民币,力争使它们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在中国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像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网、中粮等这些在国内垄断的行业逐步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中国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批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在2008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35家,有关专家也预测,再过几个月的2009年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企业很有可能超过45家,在数量上成为世界第三甚至第二。(三)中国企业战略重组是走向世界500强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企业重组对于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捷径。重组可以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从而优化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更新企业组织结构,也可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带来比较正面的影响[6]。中国经济2000年起开始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并呈现回升势头,国内也开始产业整合,淘汰竞争力差的企业,集中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国有企业都进行了持续的重组过程,2008年世界500强的35家中国企业有75%进行过大规模不同方面的业务和财务重组。中国工商银行于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和财务重组,2007年10月成功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市值约为3400亿美元,超过花旗集团,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石化通过业务重组的方式,于2006年斥资143亿元将旗下齐鲁石化、石油大明、扬子石化和中原油气4家上市子公司的所有股票纳入囊中,顺利完成对上述4家公司的私有化。随后,中石化还以33亿元收购东方石化,间接控股上市公司北京化二,进一步扩大了石化的规模;而中国的电信业也是在不断的企业重组中发展壮大并进入到世界500强的行列中,2002年5月,中国电信一分为二,中国电信集团和中国网通成立,2008年5月,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各个电信业也在竞争中扩大规模,在2008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移动排名第148,中国电信排名第288。美国的企业重组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使GE、Cisco这样的大公司焕然一新,随着国内的网络泡沫经济和次贷危机的冲击,像戴姆勒-克莱斯勒这样的重组也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濒临破产,过度的重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国公司的发展,各个公司的重组也越发显得被动,同日本一样,美国的企业重组相对于中国在目前来看是比较滞后的,公司的重组并没有成为美日企业主动适应变动、调整自身业务和组织结构的重要方式。(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500强的关键 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企业竞争力有很强的正向关系,并且经济实力的上升反映在治理结构上[7],很多学者也有相关的研究。从2008年世界500强的行业分布前10位来看,中国企业在电子电气方面只有一家企业,这家企业便是联想,联想作为唯一一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受到了太多人的关注。联想正是在企业治理结构方面做足了功夫,完善了其股东、董事、高层经理和监视之间的制衡关系,更好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并进一步国际化,朝着全球第一大PC制造商迈进。在中国进榜的另外34家企业中,全部是国有企业,由于其公司性质的原因,治理结构是在政府、国家的督促下朝着正确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向在发展,没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提升,企业就不能做大做强。相对于美日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中国民营中小企业采取的治理模式通常表现出典型的“家族治理”的特征,即为一种内部治理模式。尽管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在形式上设立了股东会甚至是董事会和监事会,但是,由于股权的高度集中,民营中小企业主(一般是企业的创立者) 及其家族成员掌握了企业的几乎全部控制权,这样的治理结构在企业发展的中后期必将制约着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这也是为什么美日有那么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中国却只有联想一家。我们期待中国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也期待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那么就务必要使我们的民营企业完善其治理结构,使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大胆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8]。四、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中美日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一)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仍占经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企业势头强劲可以看出,虽然美国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日本受到国内经济长期低迷的影响,可是美日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体,具有绝对的经济主导权,在多个行业处于领先和垄断地位,估计在2009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中仍会占据绝大多数。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竞争势头强劲,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包括俄罗斯、巴西、印度在2008年分别有5、6、7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竞争力在逐步增强,特别是中国一枝独秀,使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增强了进入世界500强的信心。(二)中国企业要加强国际化战略,缩小与美日企业的差距然而,分析进入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的名单,不难发现,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等这样的企业,并不能称之为是一个“世界性的大企业”,而只能称之为“国家性的大企业”。中国工商银行在海外先后控股澳门诚兴银行,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战略投资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并于美国纽约、俄罗斯、澳大利亚悉尼、迪拜等地设立了海外分支机构,相对于其它中国银行,其全球化战略布局确实表现积极。但是,目前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资产仅占其总资产规模的3%-4%,绝大多数收入也来自于国内,大多数入围“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不但绝大部分资产和收入都来自于国内,而且多系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竞争的优势主要与国内的垄断地位有关。中国企业要正视同美日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同波特教授所说,“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更要做好国际市场”。(三)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水平是中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2008年中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151.8万家,然而在2008年的世界500强中只有一家中国民营企业的身影,据预计,到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将达到4660万家。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推进器”,如何提高中国中小企业的整体水平,如何借助中国世界500强企业的经验做大做强,或者说在中国国有企业的帮助、带动下提升中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国的企业像日本那样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像华为、联想、海尔那样走出国门,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国家企业”走向“国际企业”,这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到那时,中国的企业便可以向美日甚至全球的企业说不,中国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中国企业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力。以目前的“中国增长”速度,今后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肯定会越来越多。但要想成为真正的强者,成为如可口可乐般百年长青的“世界性公司”,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借助但不依赖中国政府的帮助,主动跨国出击并能当地化,获得有份量的海外市场份额并同时从中盈利,同美日企业和欧洲企业进行良性竞争,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至少从资产和收入看像是家“世界性公司”,这是必然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