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年06期 70-73   出版日期:2008-06-28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MI理论与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从我国教学的现状来看,外国文学教学大体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将文学当作研究的材料(literature for study),阅读文学是希望在文学的学术领域中获取文学能力方面的资格,对文学传统及文学批评理论要有所了解,并且能使用文学专门之术语进行讨论,这对第二外语的初学者是一种挑战。第二种情形是将文学当作一种学习第二外语的资源(literature as a resource)。文学是一种学习第二外语的资源,可提供语言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从外国文学教学和阅读中培养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提高文学作品欣赏的能力和综合的文化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外国文学教学的模式与方法的研究。我们要摆脱教材处理过程中的习惯性思维,重视学习者的智能发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教学与基于任务学习模式。每个希望把自己的学生引向智慧之宫、引向文学殿堂的教师,都不应该拘泥于成说,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动用各种手段,发挥自己的长项,使文学作品教学方法丰富多彩。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的表现。外国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文化品格的塑造和文化精神的定格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既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艺术表征,也是大到民族小到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具体体现。“文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引领与洗礼是她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1]”一、外国文学教学的模式外国文学教学大致三种取向,即语言取向(language oriented)、作者取向(author oriented) 和读者取向(reader oriented);三种模式,即文化模式,语言模式(the language model)和个人成长模式(personal growth model)[2]。三种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若能融合应用,将语言教学与外国文学教学视为一体,利多于弊。以下探讨此三种模式:(一) 文化模式(the cultural model)强调文学价值在获取文化中累积之精髓与智能,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文学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价值,并且懂得欣赏与自己背景相异之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而能了解文学传统之思想、感情与艺术形式,文学在人文传统中的重要地位。(二) 语言模式(the language model)采取以语言为基础的方式(language-based approach),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习者能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阅读文本,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此模式也可以活动为导向,如cloze练习、写作活动、角色扮演等等,让学生能注意语言的用法,如何经由语言形式,来诠释作品字里行间的意义。(三)个人成长模式(personal growth model)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要是探讨作品中与读者经验相关之主题,藉以激发学习者阅读之兴趣。因此作品选择以主题为主,较会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会应用与主题相关之非文学类的材料,提高学生兴趣。第6期彭石玉等:MI理论与外国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0卷
二、外国文学教学的积弊及其改革趋势我国英美外国文学教学的方式大都采用文化模式,教师总希望透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受到第二外语教学法蓬勃发展的影响,考虑到英美文学作品属于外国语文,其教学实施方式会偏向语言模式;而西方文学批评中的读者反应理论,也影响着外国文学教学的方向,教学实施方式较偏好个人成长模式。换句话说,外国文学教学趋势不再纯粹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考虑到读者或学习者,整合以上两种模式或三种模式进行教学。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及作品为中心,教师肩负所有解释的责任,解释作者生平、作品背景、文学成规、作品意旨、意象、人物个性等等,学习者只要照单全收即可。英美外国文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把文学当作是一门专门的知识来传授,教师诠释的方式与内容,可能因当时的文化气候而转移,如从早期之强调文化背景及作者意图转移到新批评时期的方式,探讨正文意象、含意,并统合作品中暧昧之成分,以取得和谐平衡。但有一点未曾转移的是,教师永远是主角兼导演,学生是听众,偶尔参与演出也只是临时演员而已。传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方式,并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因此,文学批评中的读者反应理论,开始重视读者的存在,没有读者就没有作品,同样的,英语教材教法也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趋势。学生/读者、正文、教师/读者是构成文学课堂的三要素,要找出一个有效的教学组合,关键应该是在读者/正文/教师的三角关系中寻找。换句话说,正文/授课教材一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读者/学习者一直被忽略,重视读者/学习者可提高学习成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学课堂里,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应转变。教师只是一个文学阐释的参与者,而不是权威的或最终的裁决者,所以应该将过去单向灌输改为双向交流,鼓励和尊重学生的阐释,并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要讲授自己科研心得,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科研成果的愉悦。这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工夫是值得文学教师追求的境界。“入乎其内”的关键乃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借表演家的行话来讲,就是“演一人肖一人”,真正把握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出”中深受感动。“入乎其内”作用的是学生的感官,往往不涉及形而上的理性认识。它是教学中最生动最有趣的部分。“出乎其外”就是“超越”,是教师在“入”的基础上,形成新观点的过程,也是体现教师作为“第二作者”的独创性之所在。在这里,教师要通过其分析活动确定自己的真实身份[3]。控制和权威是内在养成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教师的角色应是“ 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保持对权威的怀疑,与教师共同探究。后现代主义者还反对泰勒的知识旁观者理论,即假定学生与知识之间是旁观者,知识被假定在那里,而学生则是准备按照传递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人,这种理论支持是一种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在课堂则是追求一种分析的、说明的教学方式以获得精确性。但另一种互为补充的方式——隐喻的、描述的、存在主义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话和建构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把这种相互作用引入课程建构之中。学生的文学经验,即其阅读文学的学习经验。对第二外语读者而言,此种文学经验经历不同文化的生命情感、不同文化的行为模式、不同文化的思维架构、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可说是一种跨文化的经验,因此,从读者反应之理论及沟通式教学法的观点,倡导“具文化觉知性”的外国文学教学取向(A Culture-Aware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亲自体验作品,与作品沟通,思索作品,检视自己的反应,如此学生才得以进入作品的世界,建立跨文化学习情境,获得个人学习经验。这种将学生学习的经验与文化经验结合,并以沟通式活动,如问题讨论、戏剧仿真、访谈、角色扮演等等让学生亲身体会跨文化的经验,可以说是融合了文化、语言及个人成长三种模式。这里特别要强调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4]。三、MI理论及其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根据加德纳的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能,这些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问题不在于一个人多聪明,而是怎样聪明,在哪方面聪明。智能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数理/逻辑智能(mathematical/logical),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身体/运动智能(body/kinesthetic),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以及自我认识的智能(intrapersonal),自然观察者(naturalist)智力和存在(existential)智力等九种智能构成。人的九种基本智能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各种智能由不同的核心能力所组成,并以不同的形式得以表现和发挥。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九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发挥的程度不同或者各种智能之间的组合不同而已。由于智能上的差异,各人的学习兴趣,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别差异,每个人虽然具备以上所列举之九种能力,但彼此之间会有所差异,所以每个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运用智能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目前学校英语教育,教师通常以同样的方式教授所有的学生,每一个学生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学科,然后接受同样的测验方式;而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个别式教育(individual configured education)的可能性,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具有不同类型心智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这种方式首先要了解学生个别心智的意愿,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长处、兴趣、偏好、焦虑、经验和目标等等,然后再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材、教法和评量的方式[5]。Gardner在谈到促进理解的教育方法时,呼吁教师培养不同方式呈现的能力,以促成有效的教学,另外教师要提供学生各种不同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能了解自己以及其它人,对学习材料精通的程度;若想刺激学生表现出其理解的程度,教师要有想象力及力求多元化。实际上,文学作为一种教材,其内容有着丰富的语言及文化意涵,而教学方式也与英语教学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趋势。在探讨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互动关系时,有的学者提出语言与文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主张将读和写的特性以及语言技巧应用的特性,融入外国文学教学的模式,除了能培养学生分析与诠释的能力,也兼顾语言能力的养成,尤其读和写结合的教学活动,能提高理解,增强记忆,并达成三种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智能和批评、分析、欣赏的能力;(2)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学生对语言文字形式的敏感度和认知程度;(3)提供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方便教师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技巧熟练的读者。也有学者曾企图将英国浪漫文学与英语教材教法整合,不但推介浪漫文学极适合引为英语教材,且各种英语教学法,如直接教学法(Direct Approach)、听说教学法(Audiolingual Approach)、认知教学法(Cognitive Approach)及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极易藉此发挥,甚至文学翻译法也有应用之价值。有的则主张文学课程能具备语文课程的特色,大班课程,最多只能照顾到阅读的层次,有必要采取小班制,同时具备听说读写的功能。MI理论环境为外国文学教学与学习方式构建了多元的教学与学习模式,我们可以据此设计课堂教学或合作学习模式,如把学习者按其“智能”和兴趣的倾向性不同,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如作者组、作品组、诗歌组、流派组、赏析组、脚本组、表演组、影视组、翻译组、文体组、网络课件组等),每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研究计划,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各项活动。目前笔者这一尝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6]。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开发上述九种智力的功能,而且每个人都有能力把九种智力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说,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文字——语言智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根据这一原理,我们的文学教学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比如,通过对作家流派的演绎、归纳、对比,通过网上学习、文本的阅读分析等,开发数学——逻辑智力; 通过叙述故事、描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等,开发视觉——空间智力;通过在音乐中有表情地诵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开发学生的音乐——节奏智力; 通过扮演角色(如经典戏剧重排、重现作品情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其身体——动觉智力; 通过小组活动、自由交流、互相问答、互相批阅作业等合作学习活动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交往——交流的智力;通过让学生自定学习计划、自选家庭作业,在课后、作业和考试之后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学习策略,开发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等自我智力。所有这些智力的发展,都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四、外国文学教学要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大用”与“小用”的关系,强调文学学习中的“内化”、“自省”、“自主建构”以及语言、文学与文化三位一体,提高审美能力,强化人文精神。(一)处理好“大用”与“小用”的关系文学里有大量哲学思想,通过学文学能受到哲学的启迪,这种启迪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在积累中实现。学文学不可以急功近利。所谓急功近利指的是以短暂的“小用”为目标的行为倾向。学习当然是为了使用,但如果满足于文学所提供的小用途,就不能做出大学问,更谈不上做一个“完整的人”,因而无法将自己的全部潜能开发出来。急功近利是绝大多数人的特性,在学文科的人当中外语人才要抵制这种倾向尤其难。(二)强调文学学习中的“内化”、“自省”及“自主建构”文学里有许多大智能,比如培根的作品,读这样的文学可以学到人生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慧。“文以载道”,“诗骚者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文学作品学多了,就像在接受心理医生的咨询,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强调了文学学习中的“内化”、“自省”、“自主建构”的功能。实际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观念,认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促进者,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的哲学原理。(三)语言、文学与文化三位一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讲究精炼,小说讲究生动,散文讲究优美,戏剧讲究传神。阅读美文,背诵名篇,既是文学语言的积累,又是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好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謀,会其声,感其情,悟其旨,得其辞,体其义”。通过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外国的语言习惯和人文精神,对于语言水平的全面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语言人才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和感悟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加强文学和语言学习的结合,寓文学、文化学习于语言学习中。(四) 提高审美能力,强化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校园永恒的主题,文学的核心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滋润[7]。研读外国文学,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外国人对世界的诠释,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以使学生提高文化品位,从中体悟新的思维方式。总之,它有助于我们将对现实价值的关注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结合起来,将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品格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人文素质与外国文学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水乳交融,因为文学以及外国文学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作为外国文学教学,其本质是审美,理应以感性为主,以促进想象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的提高为己任,而不能听任理性的分析取代感性的领悟[8]。因此,我们就要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树立审美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下进行外国文学教学,让美回归外国文学教学的课堂,把外国文学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审美享受,一种再创造的活动,让涌动着生命激情的文学作品,唤起学生的生命激情,用美点燃美。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体会作品的含蕴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等,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使他们更好地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重视运用和开发多元智能,这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