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年05期 104-107   出版日期:2008-05-31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句法推导运算中的经济原则



一、引言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乔姆斯基(Chomsky)[1~3]酝酿并提出了英语语言学理论的最简方案。乔姆斯基对“原则与参数模式”进行了大幅度修正,其中包括:(1)取消原有的两个基本结构,即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4];(2)取消“管辖”的概念;[5];(3)取消“X一阶标(即三级投射结构)”结构[4]。最简方案出于全盘考虑语言理论的简洁与雅致,把推导运算的经济性(economy)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经济原则要求所有表征以及推导出这些表征的过程尽可能经济,语言的推导运算一定受到某种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的制约(Chomsky) [1~3]。推导式经济原则是制约句法运算动态变化的最高原则,与处理表征式静态句法结构的经济原则异曲同工,区别在于切入问题的角度和层面不同。乔姆斯基(Chomsky) [1]假定语句的推导受经济条件限制,必须是最小的、最短的、最优选的。他还特地设定了几个经济原则:延迟原则(Procrastinate)、自利(Greed)、最短距离移动(Shortest Move)、无奈原则(Last Resort)等。这些原则要求语类的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特征核查(即所谓自利原则),移动操作越迟越好(延迟原则),移动距离必须最短(最短距离原则),语类的移动是无可奈何、不得已而为之的操作(无奈原则)。笔者将在下文中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英语句型的句法推导,讨论各项经济原则在英语句子生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制约作用,进一步指出各项经济原则在句子推导过程中使用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特征核查情况下做到“简洁雅致”。
二、经济原则的具体体现(一)延迟原则乔姆斯基认为移动操作越迟越好,他论及合并(Merge) /移动(Move)的优先问题与经济性的关系,认为合并总是优先于移动(Chomsky) [3]我们将通过句1(a)及句1(b)的推导过程来解释这一原则。1.(a) There seems to be someone here。
(b) There seems someone to be here。这两个句子的推导式毫无疑问的开始于相同的算式库:N0。运算系统选择了someone和here并且如下所示将两者合并得到语法结构2。接下来分别依次合并be和to得到语法结构3和4。N0={ there, T, seem, to, be, someone, here}2.[ someone here]3.[ be someone here]4.[ to be someone here]到现在为止,句1(a)及句1(b)的推导式都是相同的。但是从下面的一部推导式开始不同。 1(a)的推导使用了虚词there, 虚拟主语There合并到5(a)中来核查to的扩展投射原则(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以下简称EPP)特征由此生成5(b),而后进一步合并seem得到5(c)。而后在句法结构5(d)中我们将核查矩阵T(即时态分句的中心语时态T)的特征(人称,数,性特征)和someone的格特征。最后there提升到矩阵T的[Spec,TP]位置来核查其EPP特征,从而生成5(e)。5.(a) [TP to(STRONG)[ 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here]]]
(b) [TP there[T’ to(STRONG)[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here]]]]
(c) [TPT(P:?; N: ?; STRONG) seem [T’ there[T’ to(STRONG)[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here]] ]]]
(d) [TPT(P:3; N: SG; STRONG) seem [T’ there[T’ to(STRONG)[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NOM) here ]]]]]
(e) [TP there i [T(P:3; N: SG; STRONG) seem [T’ ti[T’ to(STRONG)[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NOM) here] ]]]]]我们将句1(b)与句1(a)相比, 1(b)在下一步推导中使用了someone的移动来to的EPP特征由此生成6(b),然后才在6(c)-6(d)选择合并seem和 there最后生成6(e)。6.(a) [TP to(STRONG)[ VPbe[ someone(P:3; N:SG; Case:?) here]]]
(b) [TP someone(P:3; N:SG; Case:?) i [T’ to(STRONG)[VP be [ ti here]]]]
(c)TPT(P:?; N: ?; STRONG) seem [T’ someone (P:3; N:SG; Case:?) i [T’ to(STRONG)[VP be[ti here]]] ]]
(d) [TPT(P:3; N: SG; STRONG) seem [T’ someone(P:3; N:SG; Case: NOM) i [T’ to(STRONG)[VP be[ti here ]]]]]
(e) [TP there [T(P:3; N: SG; STRONG) seem [T’ someone(P:3; N:SG; Case: NOM) i [T’ to(STRONG)[VP be[here]]]]]]第5期潘凡等:句法推导运算中的经济原则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0卷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两个句子的推导过程中,它们不仅最初的算式库N0相同,并且推导步骤次数相同,都使用了相同的方法——合并和移动,但是句1(a)比句1(b)更经济。Chomskys[5,6]指出两个句子的推导在5(b)和6(b)开始出现了不同。5(b)先合并there而后才在下面的推导中移动someone,而6(b)正好相反,它是先移动someone而后才在下面的推导中合并there。乔姆斯基认为移动操作越迟越好,移动是比合并更为昂贵的选择,因此句1(a)比句1(b)更经济。那么移动是比合并更为昂贵的选择的原因是:我们认为词项在移动后会留下语迹,语迹是对移动词项的复制,根据这个概念,就可以将移动分为两个过程:复制和合并,那么也就非常清楚移动比合并更为麻烦,它本身就包括了合并。(二)自利原则要求语类的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特征核查即所谓自利原则。关于自利原则的本质内涵,请看以下两句7(a)及7(b)。7.(a)John expected someone to be here
(b) John expected to be someone here。这两个句子的推导式毫无疑问的也开始于相同的算式库:N0。运算系统选择了someone和here并且如下所示将两者合并得到语法结构8。接下来分别依次合并be和to得到语法结构9和10。N0={ john, T, expected, to, be, someone, here}8.[ someone here]9.[ be someone here]10.[ to be someone here]到现在为止,句7(a)及句7(b)的推导式都是相同的。但是从下面的一部的推导式开始不同。下一步推导中7(a)使用了someone的移动来核查to的EPP特征由此生成11(b),然后才在11(c)-11(d)选择合并expected和John生成11(e)。11.(a) [TP to(STRONG)[ 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here]]]
(b) [TP someone (P:3; N:SG; Case:?) i [T’ to(STRONG)[VP be [ ti here]]]]
(c) [TPT(P:?; N: ?; STRONG) expected [T’ someone(P:3; N:SG; Case:?) i [T’ to(STRONG)[VP be[ti here]]]]]
(d) [TP T(P:3; N: SG; STRONG) expected[T’ someone(P:3; N:SG; Case: ACC) i [T’ to(STRONG)[VP be[ti here]]]]]
(e) [TP John(P:3; N:SG; Case: NOM [T(P:3; N: SG; STRONG) expected[T’ someone(P:3; N:SG; Case: ACC) i [T’ to(STRONG)[VP be[here]]]]]]7(b)的推导使用了词项John,主语John合并到12(a)中来核查to的EPP特征由此生成12(b),而后进一步运算得到12(c)。最后John提升到矩阵T开头来核查其EPP特征,从而生成12(e)。12.(a)[TP to(STRONG)[ 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here]]]
(b) [TP John(P:3; N:SG; Case:?) [T’ to(STRONG)[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here]]]]
(c) [TPT(P:?; N: ?; STRONG) expected [T’ John(P:3; N:SG; Case:?) [T’ to(STRONG)[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here]]]]]
(d) [TP T(P:3; N: SG; STRONG) expected[T’ John(P:3; N:SG; Case:?) [T’ to(STRONG)[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ACC) here]]]]]
(e) [TP John(P:3; N:SG; Case:)i [T(P:3; N: SG; STRONG) expected[T’ ti[T’ to(STRONG)[VP be[ someone(P:3; N:SG; Case: ACC) here]]]]]]从上面两个句子的推导过程来看,句7(a)先采取了移动someone再合并John,句7(b)是先合并John再移动John,根据延迟原则,句7(b)应该更为经济,但是事实上,句7(b)才是不合法的。 乔姆斯基 (Chomsky)[5]认为论旨理论与特征核查理论是互补关系。也就是说,在最简方案中,论旨理论同样在移动和合并中要发挥作用,即词项(论元)进入推导运算中时必须通过题元入口(thematic door),换句话说,词项合并时必须要合并到一个能够分配题元角色的位置。根据上述理由,12(b),John合并到to之前以满足其EPP特征,但是不定式子句的T(时态)弱特征,不能核查John 的特征,John 滞留在原位违反了题元原则,从而导致了句7(b)的推导失败。由此,我们发现特征核查应该采取尽早原则,而不是延迟原则。换言之,无论是合并还是移动,都必须进行特征核查以满足推倒式的运算要求。同时我们还发现当比较经济的选择不能使推导式运算实现“聚合(Convergence)”,那么比较不经济的选择是可以被允许的,这也就是以下所要谈及到的无奈原则。(三)无奈原则语类的移动是无可奈何、不得已而为之的操作即无奈原则。Marant[7]指出无可奈何的选择(last resort),仅当其他可能操作被禁止的时侯才可以进行,例如助动词Do的插入。无奈暗示着若干推导运算之间的比较,如果某一操作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就表明其他所有可能操作的推导尝试并且被评估过。无奈的提出是为了求满足语法原则的简洁方式。由于现代英语具有弱一致特征,当句子没有可移位的助动词(如 can/ could、 May/ might、 will/ would 等)出现时,一般疑问句则需要 do 支持(dummy do support),而不能再进行词类倒装了。因为标句词(Complementizer phrase,以下简称为CP)必须有成分对其填充,具体的可以参看以下的例句::13.(a):They know him。
(b):Do they know him?
(c):Know they him?在13(a)变为一般疑问句时,是采取在句前插入一个无任何意义的do,而不是将动词提前至句首。这是因为一般疑问句的CP是强特征,而屈折词缀(INFL)是弱特征,所以在13(a)中留下了一个空语类(They (INFL)know him。)就是因为这个理由,如果假设疑问句是一个由带有强特征的CP,那么CP就不能由原句中的屈折词缀(INFL)承担,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屈折词缀中生成一个do,然后再从屈折词缀(INFL)提升到CP位置。do作为“最后手”在最简方案中被视为下下策。它有悖于普遍语法的经济原则,被看成是一个代价高昂的操作手段。由于最简方案禁止使用过多的成分及操作,“do支持”是在没有其它方法满足语法需要的情况下才使用。(四)最短距离移动(Shortest Move) Marantz [7]在阐述引起管约论演变至最简方案的理念时指出,某些局部性原则(locality principles )带有“省力”(least effort )色彩,NP 移动和疑问词语移动从移动的起始点瞄准第一个潜在的位置,如结构和提升结构中的 NP移动只将该结构中处于高位置的 NP移动至高于该 NP的第一个论元位置,此最近的论元位置被占据后,前往更高位置的移动被阻止。这就是说,移动只允许距离最短的操作而也是最省力的操作。在乔姆斯基(Chomsky) [6]中,最短移动条件(Shortest Move Condition)被看作一条自然的经济限制:如果X和 Y都可能移动至目标Z,以便满足Z的核查特征要求,那么经济原则要求距离最近的合适成分移动至Z。 乔姆斯基的论证来自 seem 下属子句中 DP 的提升(raising)与疑问词短语的wh移动,如14所示。英语的疑问词短语必须移动至句首[ Spec, CP]位置,如果一个句子有两处疑问短语,则最靠近C的那个wh成分移动至[ Spec, CP]。14. (a) Whoi ti know he hide what?
(b) Whoi ti know Whatj he hide tj?甚至在口语中,我们发现在将13(a)转变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时,人们为了省力会使用如15(a)和15(b)这样的句子,仅在句尾加上升调以示区别。15.(a) They know him?
(b) They know whom?三、结语笔者讨论了乔姆斯基提出的推导运算中的经济原则,指出其优势在于:极大地简化了句法层面和运算操作,为句法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范例。通过具体英语句型的推导,印证了对于合并和移动的优先问题,合并优先于移动。 同时我们发现特征核查应该采取尽早原则,而不是延迟原则,当比较经济的选择不能使推导式运算实现“聚合”,那么比较不经济的选择是可以被允许的。因此我们必须指出各项经济原则在句子推导过程中使用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特征核查情况下做到“简洁雅致”。但是其经济原则也有其局限性:从相互竞争的整句推导中找出最佳推导,看似经济,实则增加了运算负荷。我们完全可以用特征核查解释为什么14(b)的what 不能移动和1(b)是不合法的,用语段经济原则解释反而不经济。 同时,延迟原则与自利原则,最短距离原则存在一定的矛盾,乔姆斯基后期句法理论中(Chomsky)[8]彻底放弃了延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