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年05期 93-96   出版日期:2008-05-31   ISSN:1674-2869   CN:42-1779/TQ
论言语信息差的生成及其效应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信息的编码综合和解码分析不是绝对机械的反映和转换,发话人传递或想传递的信息和受话人接受的信息往往出现不等值现象,这就是信息差。信息差是怎样产生的?它在言语交际中有哪些正负效应?笔者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一、信息差的产生一次完整的言语交际过程,必需经历发话人和受话人的两次主体介入,由于种种原因,表达者提供或想提供的话语信息跟接受者所获取的话语信息有时大致相等,有时不尽等同,不尽等同就会导致两种情况:一是接受的信息少于或偏于发送者发送或想发送的信息,即信息损耗;二是发送者发送的信息量大于主要信息,或接受的信息多于发送者发送或想发送的信息,即信息冗余。(一)信息损耗1.编码方引起的信息损耗。有时候,信息的编码违反常规或失误,会造成信息损耗。例如,据说张作霖应邀参加一个酒会,席间,一位日本名流拿出笔墨请张作霖赏幅字画。张作霖挥笔写了个大大的“虎”字,落款“张作霖手黑”,然后掷笔而起。他的秘书不解其意,小声提醒说:“大帅,您写的”墨“字少了个‘土’,成了‘手黑’了。”张作霖把眼一瞪说:“我不知道这个‘墨’字有个‘土’?这是写给日本人的,不能带土,这叫‘寸土不让’!”这里书写者张作霖故意写错别字,因信息偏离而损耗,秘书前去提示,想作排除信道干扰的工作,张作霖作出解释,打通信道,使秘书正确解码。又如: 请于五日/前来我校报名。编码者本意是说在某月的“五日前”去报名,但由于没有注意到正确的停顿,从而造成了信息改值。又如:你再这样不听劝,结果自己负责。 “结果”是中性词,编进话语以后,减少了“警告”、“积极阻止”等信息,假如发话者本有“警告”之意,选择“结果”这个代码,就造成了话语信息的减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词不达意。2.解码方引起的信息损耗。由于话语信息可以包括理性信息、潜在信息、美学信息等,所以我们也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考察这个问题。(1)理性信息的接受损耗。接受理性信息是言语交流的基础,如果在这个层面搁浅或发生误解,必然会影响潜在信息或美学信息的接受,影响最佳交际效果。例如:他一见秀敏就说:“秀敏同志,你那个发言稿呢?”“啥镐?”“讲话的稿。”“讲话还要镐?”“不用稿也得有个提纲吧?”“啥缸?”“拿张纸把你要说的内容写下来,提防忘了,说溜了。”(黄宗英《小丫扛大旗》)有时候,接受者从事接受活动,根本不曾考虑表达者的原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充分发挥先在经验的作用,以致接受信息的改观与表达信息发生方向性的偏离和背离,信息内容也由同构关系变为异构关系[1]。上例中秀敏的反应正说明了这个道理。从发话人的编码形式而言,表达是明确清晰的,而受话人由于文化浅,又从没有接触这些词,所以很容易联想到她熟悉的事物“镐”和“缸”上面去,在理性信息的层面上产生了信息改值。(2)潜在信息或美学信息的接受损耗。潜在信息、美学信息是跟理性信息相互交迭,相互依存的。离开了理性信息,前者便无所依附;离开了潜在信息和美学信息,理性信息就谈不上具有修辞功能。理性信息的减值,必然意味着潜在信息和美学信息的减值,但理性信息的接受等值,却不能保证潜在信息和美学信息一定不会减值或改值。例如:“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天开云雾东南壁,日射波涛上下红。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杨万里《过扬子江》)第5期赵丽玲:论言语信息差的生成及其效应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0卷
此诗吊古伤今,气象开阔,雄健有力,然而尾联蹊跷,何以从开阔的空间和遥远的时间而突然跌入个人“煎茶汲水”的闲事叙写之中。清人纪昀曾评论尾联说:“用意颇深,但出手稍率,乍看似不接续。”并批评“汲水煎茶”之类的闲事何功之有。事实上,当时杨万里奉命为接伴使,前去接应金国来南宋的使者,途经金山,山上建有吞海亭一座,据陆游《入蜀记》载,“每北使来聘,例延至此亭烹茶。”在这些背景构成的文外语境中,杨诗尾联便成为寄意深微的诗句,其间别有一种屈身迎接北使,虽心怀羞愤,但又深感使命艰巨的双重感慨。纪昀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脱离文外语境而误解原作,致使诗句的言外之意和美学信息流失[2]。(二)信息冗余信息冗余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差现象,它主要有两种类型。1.编码方面信息冗余。编码方在信息传递时由于所用词语过于宽泛、重复或由于词语的搭配而产生信息量大于编码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造成信息冗余。比如,下面是卖早点的老板和顾客之间的对话[3]:顾客:买一块五毛钱的发糕。老板:买多少?顾客:买一块五毛钱的发糕。老板: (还是不明其意)在这个例子中,由于发糕的价格是五毛钱一块,“买一块五毛钱的发糕”在老板看来既可理解为“一块发糕”,也可理解为“买三块发糕”,所以,他不明白顾客说的是哪一种意思。其实只要说“买一块发糕”就明确了。这是由于编码方引起的信息冗余。2.解码方面信息冗余。编码形式同语境的联系有差异,产生出冗余信息,这是由冗余信息的复杂性造成的。冗余信息的产生有时候并不是说写者的编码传递,而是听读者在解码理解话语时,由于自身的个体因素(环境、心理、感情、性格、习惯、经历等)而联想出冗余信息。例如:一天晚上,有位大老板在一座酒楼里请客。已经到点了,只到了三个人。大老板心里很着急,自言自语地念叨着:“该来的不来”。三人中有一人听大老板这么一说,皱起了眉头,很生气,站起来就走了。大老板一看有人走了,更加着急,对其余两人说:“咳,不该走的走了。”这两个人一听也皱起了眉头,其中一人立即站起来,也走了。大老板一看越发着急,一边指着走的两个人,一边对着没走的那位客人说:“你看,我又不是说他们。”第三位客人一听这话,于是赶忙站起来,匆匆地走了。为什么这位老板的请客变成了逐客?正是由于解码方的联想而产生了冗余信息。二、信息差的正负效应无论是信息损耗还是信息冗余,在言语交际中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效应。(一)信息差的负面效应1.造成信道干扰,影响信息的正常传递。言语交际时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都要通过信道,信道畅通才能保证信息的正常传递,信道干扰就会影响信息的正常传递。例如:程副司令员向他们挥手致意,针对叛乱平息,百万农奴即将彻底解放,欣然说:“乡亲们,天亮了!”天本来就没黑,太阳刚偏西,怎么又天亮了?别处的乡亲们极易理解的话,这里的乡亲却不知所云。(刘克《古碉堡》)程副司令员根据鼓动群众的主旨,口语宣传的特点,选择了富有鼓舞激情的感叹句和比喻形式,一般来说,他的言语编码形式是好的,但他忽略了制约言语表达形式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象的背景知识,用“天亮”比喻解放了,光明到来了,这在老解放区是常见的比喻用法,但对民主改革之前的藏民来说,这种用法就十分生疏,因此产生了信道干扰,影响了信息的正常传递,信息在解码方出现损耗,程副司令员的言语选择当然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造成言语累赘或抵消主要信息的传输。在言语交际中,如果冗余信息过多,往往会使语义罗嗦,文气软弱,影响句子的清晰连贯,犯重复累赘的毛病,这是我们要克服的。例如:凡到我革命照相馆照相,拍革命照片的革命同志,进我革命门,问革命话,须先呼革命口号。如革命同志不呼革命口号,则革命职工坚决以革命态度不予照相。致革命敬礼。(赵丰《“忠”字下的阴影》)例中出现了11个“革命”,这种信息冗余是话语建构中的畸形现象,是文革时代的风格,现在读来,令人厌倦疲劳,甚至感到滑稽,“革命”一词反复出现,反而使原有词义弱化。 顾客:“老板,有酱油卖吗?”店主:“昨天上午卖完了,那会儿又不得空去提货,我想等儿子回来再说,儿子昨天半夜才从城里回来,这不——”顾客:“啊,没有就算了。”(转身就走)店主:“别走呀,我儿子一大早就把货拉来了。”这段对话,由于店主说了许多与主要信息无关的话语,忽略了顾客急于知道的信息,造成了信息差,使顾客误以为货没提到,不想再听其说下去。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事例很多,有些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重点,唠唠叨叨,洋洋洒洒,说写了几大篇,还没有接触实质问题,使听读者不得要领,这些都是冗余信息造成的。(二)信息差的正面效应信息差有积极的一面。有积极作用的信息差,是具有修辞价值的信息,我们应该利用它,巧妙地设置它,让其为我们的交际服务。信息差的修辞价值主要表现在:1.制造幽默的表达效果。构成幽默言语的修辞方法之一是奇曲停顿法[4]。话语的奇曲停顿,是说话人事先预设的,有意识安排的,是故意违反常规的停顿,这样的停顿可以造成话语链之间的语义差和说话之间的时间差,这些都会引起听读者理解上短暂的信息差,从而获得生动、幽默、风趣的修辞效果。例如:“今天我要讲很长的话——”全体与会者一愣,不少人发出叹息。可是他紧接着说:“大家是不欢迎的。”听众活跃、鼓掌。(苏叔阳《故土》)例中讲演者首先在“今天我要讲很长的话”后面作了奇曲停顿,这种停顿造成了听众的信息差,引起不满的反馈。之后,他再说出“大家是不欢迎的。”这时信息差消除,听众情绪振奋,感情上一波三折,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既活跃了会场气氛,又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力。2.增强语言的清晰度或增强话语的亲切感。冗余信息往往伴随着必要信息而出现,适当地使用冗余信息,可以减少话语传递的误差,增强语言的清晰度。例如:明天(星期三)下午第一节课(2点整)召开班主任会议。 4月3日在我们的言语交际中,自然语言信息有很高的冗余度,即实际信息组成成分多于所需要的信息。在上下文语境里,它可以补充许多信息,当出现错误、干扰时,冗余的那部分信息就可以代替失掉的那部分信息,保证信息流的畅通和保真。这个“会议通知”,如果后面的日期不明或写错了,或者没有引起读者注意,那么冗余信息“星期三”,“2点整”可作为补充或更正的依据,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再如:主人:“啊,怠慢,怠慢了。”客人:“谢谢,谢谢,打扰了,打扰了。”主人:“哪里,哪里,欢迎有空常来。”客人:“好,好,请留步,请留步。”主人:“那您走好,再见,再见!”适当地运用冗余信息有时可以增强话语的亲切感,使语气变得婉转自然。尤其在口语里,这种亲切自然的特点,有许多是通过词语的重复运用而取得的。例中对话包含了许多冗余信息,但我们不仅不感到累赘,反而觉得主客双方都彬彬有礼,表现出邀请者的诚恳热情和应邀者的大方礼貌,如果去掉这些冗余信息,这些口语中亲切自然的特点就表现不出来了。3.在文学作品中可以渲染气氛,增强表现力。在文学作品里,作者往往有意识设计各种冗余信息,以求达到特有的修辞表达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例如:——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鲁迅《社戏》)这一段话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不过是说:一连看了好几出戏,从九点等到十二点,而叫天却仍没出来。可作者为什么不这样作简要交代呢?原因是,这样简要一说,意思固然一样,但情味却大不相同了。这里,作者把一出出完整的戏拆开来说,把一个个角色的表演罗列来说,又把九点到十二点这一整段时间分成四个时段,给人一种重复罗嗦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冗余信息正好被作者拿来表现这种沉郁的,不舒畅的气氛:台上没完没了地在唱在打,台下则是一分一秒地在等待、在受罪,作者正是借助了这些冗余信息表现出孩子们等叫天出场时的急切心情和郁闷的气氛。4.使作品人物性格得以深化,引起情节波澜。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戏剧、小说里,信息差有时是情节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笔,它可以深化人物性格,促使情节发展变化、波澜起伏。例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写道:操与(陈)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骑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吩咐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顺,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表面看来,作者是在客观地叙事,其实是巧妙地利用了窃听“缚而杀之”造成的信息差,使曹操开始了杀人的行动,从而展开下面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曹操的个性。信息差引发事件,事件推动情节发展,而个性通过事件表现。三国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便随之铺开,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故事也随之演出。可以说,作者在这里设置的信息差,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是非常艺术的一笔。总之,有修辞价值的信息差,我们应该巧妙地设置;对于有负面效应的信息差,我们必须对其实行调控,通过语言内部校正达到编码正确,或通过言语规律来调整,达到编码合适。